據悉,《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于近日印發,目標為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升,河流、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已經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5月3日
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要求,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規劃。規劃實施范圍為全市域。
一、基礎和形勢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以總量減排和生態建設為抓手,加強污染治理,嚴格環境監管,優化經濟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環境質量總體穩中趨好,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目標,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但總體上仍沒有邁過高污染、高風險的階段,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加大,環境風險防控任務較重,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加速推進,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以更大力度推進長江生態保護,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南通篇章提供重要保障。
(一)工作成效
生態環境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3.49%,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40.3%。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III類以上地表水比例保持穩定。大氣環境質量穩中趨好, 2015年市區(不含通州區)空氣AQI達標率67.7%,位列全省第二;PM2.5濃度持續下降,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03%,降幅全省最大;酸雨污染顯著減輕。土壤環境基本保持平穩。
治污減排工程項目加快推進。“十二五”期間,全市持續實施“清水工程”,新增污水處理廠18座、污水處理能力29.7萬m3/d、污水主管網近1595km,封堵排污口100多個,規范化整治沿江排污口36個,整治縣鄉河道近1.5萬段,村莊河塘6.6萬段(個)。實施“藍天工程”五年行動計劃,三大電廠全部完成脫硫脫硝改造,所有發電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設施,劃定了禁燃區范圍。建設城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115座,大型生活焚燒發電廠4座,日處理能力達4800噸。依法開展鋼絲繩、印染、化工行業標準化整治;大力推進港閘區、通州南部地區、啟東濱江化工園區污染集中整治。依法否決和勸退近400個重污染項目,有效防止了重污染項目的上馬。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84萬噸,氨氮排放量為1.5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8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6.11萬噸,分別比2010年累計削減19.07%、15.38%、15.56%和26.74%。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居全省前列。
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持續完善。省內首創對化學品生產實行負面清單式管理,助推化工行業轉型升級。省內率先試點實施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制度,省內首家開展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開展監管執法體系建設。連續三年開展環境執法“亮劍行動”,開展“環保大檢查”,依法嚴懲環境違法行為,構建重大問題化解平臺。對全市1800多家企業進行“環保信用”等級評定,落實綠色信貸政策。2014年差別水價政策被省政府借鑒推廣。2015年“環保信用體系南通模式”被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法學會評為“生態環境法治保障最佳事例”。出臺《南通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10大類60個生態紅線保護區,全市生態紅線區域面積占比達23.07%,配套實施監督管理辦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多個文件。全面實施水環境區域生態補償制度,探索推進陸海生態環境一體化管理模式。
(二)問題與挑戰
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加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退化趨勢。經濟總量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能源資源需求繼續增加,復合型污染可能進一步加劇,污染物抑制增量、削減存量任務艱巨。流域性水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部分斷面不能穩定達標。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大,全市PM2.5濃度(58微克/立方米)距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仍有不小差距,臭氧超標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狀況底數不清,歷史遺留污染地塊尚存安全隱患。畜禽養殖污染、農藥化肥面源污染仍存在問題。生態系統功能下降,一些地方原有水系遭到破壞,河網調蓄能力下降,生態服務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面臨威脅。
環境風險防控任務較重,飲用水安全保障壓力加大。沿江、沿海和各縣(市)分散式布局的化工產業有待進一步集中。印染、化工、鋼絲繩等企業數量多,入園率不高,難以統一進行監管和實施污染治理,部分地區環境隱患多,引發社會不穩定。長江干流岸線開發強度大,岸線利用布局不盡合理,生態保護岸線、生活岸線比例偏低。沿江飲用水安全風險防范任務艱巨,長江航道運輸繁忙,長江南通段年均過境船舶流量超100萬艘次,日斷面流量2700余艘次(高峰時達5000余艘次),貨物流量達11億噸(危險貨物超過1億噸),對水源地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發生事故和污染的可能性隨時存在。
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任重道遠。能源結構以煤炭類化石能源為主,清潔能源使用比例較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不高,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調整需加快推進。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2015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為83立方米和15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方式與我國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及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顯粗放。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質量尚未根本好轉,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暫未有效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制度不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