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對普查員的具體要求,我想干好普查工作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有專業知識,要求他們還是要懂得一定的環境專業知識。第二是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把這些專業知識用到工作上去。第三要有責任心,有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但是不想干好,沒有責任心,那么這個普查員也不稱職。所以責任心很重要。
我們期望能選聘符合這些條件的人來做污染源普查工作,謝謝。
路透社: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時候發現了590萬個污染源,您預測在第二次普查中污染源的數量會有什么變化?普查是否能反映出中國環境質量改善情況?還有您剛才說可能會用一些手持移動終端,或其他類似產品服務普查工作,那是不是意味著60萬人人手一臺?
洪亞雄:謝謝。你記得非常清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確實是592萬家的污染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對象和范圍,跟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有所區別。所以在污染源的各個門類里面,數量不盡相同,但是總量要比第一次普查多。
首先說工業源,根據初步篩選結果,工業源大概是740萬家左右,農業源大概是100萬家左右,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調查對象加起來大約是50萬個。綜合來看,大致有900萬個源需要入戶調查。這些數據都要在清查中予以確認。所以這次普查從數量上來說,要比第一次普查多得多,尤其對工業源要求全覆蓋,所以這個量增加非常大。
第二,污染源普查數據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狀況,這是我們的工作要求。在污染源普查初步設計時,剛才跟大家報告了,最后的排放量要用第三方校核,方法有很多。比如從微觀來說,企業的排放與生產經營狀況和治理水平是不是相一致,如果從微觀上相一致,再從中觀層面來說,這個污染物排放量與所在區域里面社會經濟活動水平是不是相一致,如果社會經濟活動很活躍,排放量又很少,這個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核查校驗。
第三,要看這個污染物排放數據與環境質量有沒有一個很好的耦合關系。如果匯總起來的排放量很低,環境質量很差,就說明排放量和環境質量指標之間耦合關系不好。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力求這次污染源普查數據能夠真實可靠,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支持。
關于手持移動終端(PDA),國家統計局在開展經濟普查和農業普查時進行了應用。這次普查根據我們的整體設計方案需要進行采購,具體數量根據我們普查員數量和入戶調查時間確定。
手持移動終端不是每個普查員人手一個,是按照普查小區分配。因為每個普查小區,去普查的普查員不是一個,一般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應該來說是一個普查小組有一個手持移動終端。需要多少臺呢?要根據工作量,因為普查經費保障是分級保障,信息化建設是按照“兩級部署、五級應用”的方式來布置的,這次主要是地方采購招標。最終有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確數,但是有一個估數,大概30萬臺左右。謝謝。
新京報: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相比第一次有什么難點,針對這些難點有何對策?尤其是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后,生態環境部職能得以強化,在這個前提下,跟第一次普查相比,這次普查有什么不同?普查結果有什么意義和用途?
洪亞雄:謝謝。從前年12月底的時候,部黨組讓我擔任普查辦主任,我就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去年做了一年的工作,正如你所說,普查工作我總結了這么幾個字,就是普查工作事情多、事情雜、事情難。對這次新聞發布會,我還是稍微準備了一下,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有記者問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難點在哪里,我該如何回答。我思考了很長時間,發現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的難點太多,貫穿整個工作的始終,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難點。我剛才很簡單的說的一句話,里面就包括了很多的工作和難度在那里,比如說圍繞環境質量確定要普查的污染物,這件事情就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對全國的環境質量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確定這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是哪一些,然后就是由這些污染物來如何確定污染源,工作過程中我們想了好多辦法,最后找到比較可行的方法。許多事情都是在具體工作推進當中去發現問題,發現難點,然后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出較好的方法來解決。當前工作進行到清查階段,我們已經把我們的數據下發到地方去清查,現在地方正在開展清查,這個階段也將會陸續出現一些難點。正在進行的試點,也會不斷發現問題和難點。下一步入戶調查,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有什么樣的難點,現在還不知道。總之,普查工作就是不斷發現難點并不斷解決難點的過程。普查辦為了要解決這些問題,建立了一個全國污染源普查大群,在這個大群里面大家都可以提問,提完問題以后我們收集,收集完了以后能回答的就在群里面回答,不能回答的下來研究,研究完了以后再去告訴大家如何去干。所以這些問題和難點是一個一個的發現,一個一個的克服。
關于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區別,應該來說,在普查對象、普查范圍、普查工作方法、普查結果成果上都有一些差別。剛才已經介紹了一下成果里面除了有一套數外,還有一個可以用數字地圖進行表達一張圖和一套科學的核算方法。應該來說跟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還是有比較多的區別,謝謝。
中國青年報:您談到獲得了700多萬家污染源數據,包不包括散亂污企業?另外,我發現,統計局等部門每年會有一些污染物數據的統計,另外在“十二五”、“十三五”等時間節點上,也會有一些減排數據的公布,如果這些數據跟普查數據有較大出入怎么辦?
洪亞雄:謝謝。問題提的非常好,污染源普查我們說要全覆蓋,就像人口普查一樣,戶籍人口都有登記,關鍵的是那些非戶籍人口怎么辦,也要查清楚。污染源普查也是一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都有登記了,稅務部門都有登記了,這些企業都比較好辦,都是正規的,都有法人代表。最怕的就是那些散亂污,散亂污的這些企業往往他的排放沒有經過治理,是正規企業排放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把這些散亂污企業搞清楚,也是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力圖要做的一件事情,怎么解決呢?
剛才已經講了這次污染源普查匯集了各個部門數據,這些數據拿來了以后,通過清洗比對,會發現一些行業比如律師事務所或會計師事務所,是不排污的,要將這類對象篩選掉,清洗完之后有將近740萬家的數據。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清查進行摸排。我們已經把我們初步清洗的數據根據地區代碼下發到各省,各省再把這個數據下發給市和縣,由他們進行摸排,主要做兩件事,一是去粗存真,二是查漏補缺。所謂去粗存真,就是清查名單下去后,對于有些企業死掉了,有些企業不生產了,把這些企業剔除,留下來這些就是2017年在生產的。所謂查漏補缺,就是把不在名單中的企業加上來。這就是為什么希望那些網格員來參加的原因,因為他們對所屬小區的情況非常清楚,對于清單里面沒有的,而又實際存在的企業按程序補進來,清查軟件里面都留有接口,把去粗存真的接口、查漏補缺的接口都留下了。清查目的就是期望這些散亂污企業都能夠補充進來。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