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請問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整體工作思路是什么?基于什么樣的考慮確定這樣的思路?最終會有怎樣的成果產出?
洪亞雄:謝謝。依據國務院《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和工作部署,全國污染源普查目前開展了兩次,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于2007年-2009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在2017年-2019年期間開展。為什么要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是為環境管理服務。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開展時候,當時的環境管理是以總量控制為中心,所以普查要把總量控制幾項主要污染物的環境家底情況摸清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說,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較好達到了這個目的。
經過了10年,環境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污染物排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環境管理的重點在環境質量的改善,所以我們這次普查整體的邏輯思路是服務于這個管理需求。污染源普查要查什么?首先就要對環境質量進行一個深刻分析,確定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大家知道,無論是水環境,還是大氣環境,表達環境質量的指標非常多,如果對每個污染物都進行普查,那么工作量會非常大。所以,污染源普查必定要聚焦到影響水、大氣等要素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同時,有一些指標在環境中非常敏感,比如說某些重金屬污染物,一旦出現就有可能超標,所以也要考慮。因此最后確定的普查的污染物是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和敏感污染物。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根據這些污染物,再去找這些污染物的排放源,將其確定為普查調查對象。
第三步,根據這些污染源,調查它們的基本信息和活動水平。基本信息包括:在什么地方,生產什么東西,需要什么原料等。活動水平包括:生產了多少產品,消耗了多少原料,排放了多少污染物,采用了什么樣的治理手段。
根據基本信息和活動水平,我們再來核算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由這個污染物的排放量再回頭看能不能說清楚所在區域的環境質量。這樣,我們就形成了污染源普查的邏輯思路,也就是:由環境質量確認污染物,由污染物追溯污染源,由污染源來調查它的基本信息和活動水平,由基本信息和活動水平核算它的排放量。有了排放量的集合,再建立他們與區域環境質量的關聯,形成閉合循環,這是一個整體思路。
普查達到的成果,必須圍繞服務環境管理這一目標,以下的幾個成果是必須的:
第一個成果是通過普查最終獲得一套可以反映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物排放源的基本信息、活動水平和排放水平數據。這是第一個成果。
第二個成果就是形成一套可以動態更新的污染源名錄庫,并通過數字地圖予以表達。污染源普查跟其他普查不太一樣,其他普查比如說經濟普查、人口普查,把調查對象的數量搞清楚非常重要,但是污染源普查除了要搞清楚數量指標外,還要了解污染物排放去向和排放方式,最后管理還是要溯到源上去,因此這個源在什么地方是很重要的。第一項成果和第二項成果都要在一張圖上予以表達,這一張圖是數字地圖。在我們軟件系統準備階段,就要圍繞能在這一張圖上去表達來設計。將來匯總以后,對于任何一個區域(省、市或縣),點擊這張圖的對應區域,它的源全部可以表達出來:在什么地方、生產什么、排放什么。如果圍繞某些要素,比如說水、大氣等,區域環境質量出現問題,那么可以在這張圖上可以篩選出這個區域里面的影響水質或大氣環境質量的污染源。這是第二個成果。
第三個成果就是形成一套科學的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污染源普查不同于其他普查,經濟普查也好,農業普查也好,人口普查也好,大都是實物量的加和。但是污染源普查所需要的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都必須是計算出來的。比如排到水中的氨氮、化學需氧量,排到空氣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這些指標都必須通過一套科學的核算方法進行核算才能獲得。所以,有一套科學的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核算方法,是這次污染源普查的第三個重要成果。
還有一些成果可以通過二次開發獲取。比如根據企業生產原料和產品,可以篩選環境風險源,確定風險等級。這樣的二次開發有很多,包括建立環境統計平臺等,但這次普查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上述三個。謝謝。
澎湃新聞:普查需要大量的人員參與,請問這些普查員都是什么人?從什么地方來?對他們有什么具體要求?
洪亞雄:謝謝。我們這次污染源普查確實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除了管理人員以外,還包括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和第三方機構等。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大概用了57萬名普查員,因為這一次工作量比第一次大,初步估計普查員數量大約需要60萬名左右。這些普查員怎么篩選,我們考慮普查工作實際需要,以及當前環保工作基礎,現在全國有比較多的環保網格員,或者是環保管理員,他們對自己負責區域里面的污染源狀況比較清楚,讓他們參與有利于摸清各個網格(普查小區)的污染源狀況,所以我們期望將他們作為普查員優先選取的對象。這是利用網格員開展普查的第一個優勢。第二個優勢是,網格員隊伍相對穩定,能夠為今后普查數據更新提供直接支持。剛才在回答第一個問題中關于成果時,我們期望有一個能動態更新的污染源名錄庫的成果。但是污染源普查工作只有三年時間,三年結束以后這個臨時機構就要撤銷。這個機構就沒有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名錄庫動態更新呢?那就要依靠這些網格員,繼續從事污染源的清理工作。我們在采集軟件設計中就要提出這樣一個要求,留出這樣的接口,就是當網格員發現新的污染源,可以馬上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其增補入名錄庫。我們大家想一想,全國這么多的網格(普查小區),如果每個網格員都能發動起來的話,就能夠隨時把新出現的污染源及時整理上報。為此,我們期望這些人參加到普查工作之中。
第二個力量,期望能有高中以上文化,特別是大中專生,他們能進入到普查隊伍里面來。我們分析了一下,這也是可能的。據統計,現在在校大中專生大概有3700萬,有1%的參與進來,也有30多萬(37萬),再加上網格員,基本上能滿足60萬的要求。這些人有什么好處呢?剛才講這次污染源普查要采用先進的手段,使用先進的工具。這次現場采集要用手持移動終端,就是PDA。普查可能要用國內一些先進的PDA產品。這些大中專生群體是善于使用這種工具的。如果這兩方面充分結合起來,基本上能滿足普查員的要求。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