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網了解到,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已正式印發《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18]1號):到2020年,實現我省森林、水流、濕地、耕地、大氣、荒漠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生態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政策全覆蓋,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立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良性互動的多元化補償機制不斷完善,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體詳情如下: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鄂發〔2016〕25號)精神,建立健全我省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主體功能區定位,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完善公共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保護成果,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促進我省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跨越。
(二)基本原則。
分類指導、統籌兼顧。將生態保護補償與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有機結合,穩步推進不同領域、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
政府主導、綜合施策。發揮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拓寬補償渠道,建立完善生態保護和補償的分級責任,探索多元籌資和合理補償等方式,構建低成本、可持續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將試點先行與逐步推廣、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有機結合,大膽探索,改革創新,不斷積累經驗,著力提高各類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生態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合理引導、全民參與。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增強生態保護的全民參與意識,破除花錢補償就可以解決生態問題的簡單思維,杜絕“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權責一致、合理補償。實行受益者補償、損害者賠償、保護者受償,科學界定保護者與受益者的權利義務,合理確定補償方式和范圍,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和溝通協調平臺建設,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聯防共治的運行機制。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實現我省森林、水流、濕地、耕地、大氣、荒漠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生態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政策全覆蓋,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立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良性互動的多元化補償機制不斷完善,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的制度體系
(四)明確生態保護補償的主體。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轄區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節能減排、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組織推進本行政區域生態保護補償相關工作,開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貢獻者、生態環境破壞的受害者和減少生態環境破壞者的生態補償。省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縱向生態保護補償的主導作用,積極支持和協調推動省內行政區域之間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補償,發揮其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修復工作中的積極性。(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五)明確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牢固樹立生態空間理念,劃定并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圍繞構建以大別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幕阜山區四個生態屏障,長江流域、漢江流域兩個水土保持帶和江漢平原湖泊濕地生態區為主體的“四屏兩帶一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逐步對全省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點生態區域(包括省內依法設立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公園、國家級和省級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蓄滯洪區),以及森林、水流、濕地、耕地、大氣、荒漠等重要生態領域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改善給予補償。(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六)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的標準。根據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地區的特點,綜合考慮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服務而形成的投入成本及機會成本,包括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耕地土壤改良、城鎮垃圾和污水處理、監測和能力體系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投入,以及限制發展造成的損失,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生態環境受益者的獲利等,完善測算方法,分別制定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適時進行動態調整。(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七)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的方式。不斷強化縱向生態保護補償的主導作用。省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各重要生態區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支持力度,加快提高各類重要生態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除退耕還林、還草、還湖以及耕地、公益林保護等資金補助之外,要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保設施(含替代能源、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等項目建設投入。要分類施策,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之間,通過自愿協商建立橫向補償關系,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技術和智力支持、實物補償等方式實施橫向生態補償。在長江、漢江等重點流域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積極運用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生態產品服務標志等市場化手段,探索市場化補償模式。(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