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實施生態立區戰略推進會。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硬的舉措,全面推進生態立區新的實踐,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美空氣清新的美麗寧夏。
會議出臺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生態立區戰略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共分六部分、二十八條,從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管控和督查、強化生態立區戰略實施的組織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生態立區戰略的實施意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生態立區戰略部署,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約束和激勵并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確保到2022年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給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空氣更清新的美好家園。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
沿黃地區包括銀川、石嘴山市全域,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中衛市沙坡頭區和中寧縣,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管好沿黃地區發展,是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關系的關鍵。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的要求,科學布局沿黃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力打造生態優先、產城融合、人水和諧的沿黃生態經濟帶。
(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嚴禁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逐步改變倚重倚能經濟結構,鼓勵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節能低碳環保技術和先進工藝,改造提升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裝備制造、現代紡織、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扶持發展高端鑄造、數控機床、儀器儀表等優勢產業,引領帶動制造業高效清潔低碳發展。加快新型煤化工產業綠色發展。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寧東能源化基地,以生態企業創建推動寧東生態型工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示范園區。(責任單位: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環境保護廳、質監局,各市、縣〈區〉,寧東管委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園區循環發展,完善集中供氣、供熱、供水、污水處理回用、固危廢處理處置等配套設施,促進企業間上下游銜接、副產物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梯級利用,使園區低成本、閉合式循環化發展。推動產業耦合發展,鼓勵煤炭、煤化工、石油、電力、冶金等關聯性強的重點產業發展循環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企業清潔生產,加強廢水、廢氣、廢渣和余熱余壓等循環再利用,提高企業就地消納和轉化能力。推進農業“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生態循環發展。到2020年,創建5家以上國家級綠色示范園區,創建10家以上國家級綠色示范工廠。(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牧廳,各市、縣〈區〉,寧東管委會)
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完善政策和市場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等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提升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推進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土壤修復、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等新型技術研發和推廣,大力發展第三方監測治理、特許經營等環保服務業,推動形成新型服務供給體系。(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環境保護廳,各市、縣〈區〉,寧東管委會)
嚴格產業項目準入。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約束管理,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制定優化發展、限制發展、禁止發展產業名錄,杜絕新增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項目。推進工業園區整合,嚴格各類項目審批,堅持新建項目入園。開展沿黃生態經濟帶戰略環評和銀川都市圈規劃環評,建立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排污總量聯動機制,實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碳排放省級聯席會議制度,與陜西、內蒙古等省區實現污染源互聯共治。
(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水利廳、規劃辦,寧夏氣象局,各市、縣〈區〉,寧東管委會)
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格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重點領域節能,實施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提升計劃,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新改擴建耗煤項目(除煤化工、火電)一律實施煤炭減量等量置換。建立工農業計劃用水管理制度,推進綜合水價改革,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鼓勵中水回用,五個地級市建成國家節水型城市。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行建設用地定額指標管理,持續推進城鎮園區低效土地再利用,全面清理處置閑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區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905萬噸標準煤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強度分別比2015年下降17%和14%(扣除寧東煤化工項目影響),年用水總量控制在73.27億立方米以內,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下降20%。(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水利廳、商務廳、農牧廳、質監局,各市、縣〈區〉,寧東管委會)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