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實施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下稱《粵水十條》)和《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修訂本)(2017-2020年)》,堅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改善全省水環境質量,確保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組織制訂了《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年度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請你們于3月13日前提出書面意見復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另請各地級以上市補充附表中污水管網建設等相關數據。
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2018 年度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實施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下稱《粵水十條》)和《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修訂本)(2017-2020 年)》,全力抓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落實,堅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改善全省水環境質量,確保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要求
以提高水環境質量為核心,緊緊抓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堅持保好水與治差水并重、治污減排和生態擴容并重、流域綜合整治與控制單元治理并重,堅持“系統治水、多源共治”,充分發揮“河長制”制度優勢,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項工作,細化落實補齊水環境治理短板,全力抓好九項重點工作,確保按期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年度目標任務。
2018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81.7%以上,劣Ⅴ類比例控制在7.0%以內,各地級以上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各地級以上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80%以上,廣州、深圳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不低于90%。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且極差比例控制在2.6%以內。完成國家和省規定的近岸海域水質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水質控制目標詳見附件1。
二、主要任務
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和省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國家和省明確的水污染防治目標,深入實施截污納管、河道清淤、工業整治、農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態配水與修復等措施,實現“三消除”和“兩提升”,為構建嶺南美麗水網體系奠定堅實基礎。“三個基本消除”即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消除劣Ⅴ類水體、消除劣Ⅴ類入海河流,實現差水變好;“兩個提升”即提升地表水優良水體水質的穩定性和地表水優良水體的等級。2018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全力聚焦重點水體保護與治理。
一是全力提升優良水體等級和達標穩定性。堅持保護優先,全面實施《東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方案》《韓江流域水質保護規劃(2017-2025年)》《粵桂兩省區九洲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等方案規劃和不達標水體達標方案,加強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大江大河和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高州、南水、鶴地等重點水庫水質保護,全力提升地表水優良水體水質的穩定性和地表水優良水體的等級,其中,廣州市東江北干流大墩、肇慶市北江梁村斷面水質提升至Ⅱ類,茂名市鑒江江口門、江門市潭江牛灣、惠州市沙河河口、汕頭市梅溪河升平斷面要穩定保持Ⅲ類,東莞市東江南支流沙田泗盛、揭陽市榕江南河東湖和北河龍石斷面水質提升至Ⅲ類。強化飲用水源保護。依法依規科學規范優化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嚴格按照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要求,依時序依法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及建筑清理整治。開展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年底前完成保護區界碑標志設置、隔離防護工程、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完成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工作和鄉鎮及以下水源基礎信息調查,以及單一水源供水縣城的備用水源或應急水源建設。今年起,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飲水安全狀況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等參與,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地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是全力消除劣Ⅴ類水體。深入推進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小東江、淡水河、石馬河、深圳河、東莞運河等流域綜合整治,按照國家要求的達標時限倒排工作,堅持流域系統治理,全面推進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等污染源治理。2018年,深圳市深圳河河口、東莞市東莞運河樟村(家樂福)斷面水質消除劣Ⅴ類,廣州市珠江西航道鴉崗、茂名市小東江石碧斷面要穩定保持Ⅴ類。淡水河流域中淡水河紫溪、西湖村、上垟斷面,石馬河流域企坪、旗嶺、潼湖水赤崗村斷面水質應于12月底達Ⅴ類,為2019年全面消除劣V類打下堅實基礎。茅洲河流域共和村斷面水質氨氮低于6mg/L、總磷低于0.6mg/L,其他指標達Ⅴ類。練江流域年底前完成潮陽、潮南、普寧3個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建設,全部印染企業搬遷入園,主要污染物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明顯下降。(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等參與)
三是全力消除黑臭水體。各地級以上市對未完成整治工程的黑臭水體,要綜合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等措施科學治理。進一步對黑臭水體沿岸排污口進行深入排查,嚴格控制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廢水等直排入河;建立完善保潔制度,加強水體沿岸垃圾、水面漂浮物、河床底泥的清理。已完成整治工程的,抓緊開展整治效果評估工作。已完成整治效果評估的,以“長制久清”為目標,建立健全整治長效機制。對于未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名單的,要發現一個整治一個,并列入整治臺賬;對群眾舉報的黑臭水體,要及時核實、抓緊整治。2018年底前,各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80%以上,廣州、深圳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不低于90%。(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水利廳、農業廳等參與)
(二)著力提升生活污染治理效率。
一是強化城鎮污水截污納管。各地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要同步建設配套管網,嚴格實施廠網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加快城中村、城郊結合部、老舊小區、工業園區等盲點和薄弱地區支次管網和污染支流沿河截污管網建設,著力解決管網未到、雨污合流、污水直排等問題。新建管網要劃分排水單元,確保建成一段、驗收一段、通水使用一段,提高已建管網使用效能。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