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有關部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與機制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一、建設目標
到2020年,按照“全面設點、全省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要求,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補充優化全省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和評價,客觀準確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建設覆蓋全省所有重點污染源的自動監控體系,對重點行業和企業實施全面有效監控;健全技術規范體系;加強數據質量管理與控制;建設完善監測大數據平臺,實現各部門監測數據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建成全省統籌、天地一體、部門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一)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建成覆蓋全部縣(市、區、特區)的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到2020年底所有縣城建成不少于2個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2018年起已完成建設任務的站點實行第三方專業化運行與維護。2018年底建成省級環境空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實驗室,9個中心城市開展常態化的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
(二)水環境質量監測。在全省八大水系主要河流和重要湖庫統籌優化設置滿足水質評價、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水質預警等管理需求的自動監測站點,2018年建成覆蓋跨市(州)境考核斷面和國家考核斷面的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對已建成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實行第三方專業化運行與維護。2018年底建成全省水環境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在線傳輸并向社會公眾實時發布。在全省主要河流干流、一級支流及徑流量較大的二級支流、重點城市河段和重要湖庫設立斷面,實行人工監測。在國家確定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其所在縣(市、區)全部完成重金屬的地表水監測斷面布設。結合“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統一規劃建設全省地下水監測網絡,實現統一監測點位、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評價標準。
(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在全省地級城市和縣城全面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滿足水源地保護和飲水安全需求。到2018年底,環保部門組織建設9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網絡;縣城、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按國家規范實行人工監測。城鎮供水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城鎮供水水質監測。
(四)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根據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土壤污染防治管理需求,2018年底前統一規劃、優化農用地土壤監測點位、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監測點位和農用地土壤質量地球化學背景監測點位,建成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縣級全覆蓋。根據區域污染特點合理確定監測指標,結合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菜籃子”保障工程等,開展土壤環境質量專項調查監測。2019年底前,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基礎數據庫,構建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2020年底前,建成省級土壤樣品庫,實現土壤樣品智能化管理。
(五)聲環境質量監測。優化調整9個中心城市區域、道路交通和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加強對城市敏感點的監測。2020年底前,建成完善的聲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公布城市重要區域噪聲監測結果;對建筑施工場地、大型機場等重點環境噪聲源開展自動監測;開展車載噪聲自動監測試點,試點繪制噪聲地圖;對城市軌道交通沿線、鐵路沿線等環境振動重點污染源開展試點監測。
(六)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優化省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逐步推進市(州)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建設,完善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0年底前,在全省9個市(州)及貴安新區建設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點;建設省級輻射環境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強化重點輻射污染源監測,建設高風險源在線監控系統及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保系統,降低輻射事故,保障職業人員及公眾安全。
(七)生態狀況監測。建成由生態狀況遙感監測、生態狀況定位監測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構成的生態狀況監測網絡,綜合反映全省生態環境整體狀況及變化趨勢。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狀況、突發性生態環境事件、重點污染源無人機遙感監測分析與評估能力建設。2020年底前,建立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面生態定位監測站,構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遙感遙測信息管理系統。
(八)污染源監測。建設全省污染源排放監測、評價和監控預警體系。企業依法履行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法定職責;加強對企業自行監測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加大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2018年底前,實現所有行業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控設施全覆蓋。
三、提高環境管理與風險防范科學化水平
(一)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不斷提升全省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2019年底前,開展縣(市、區、特區)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構建省市縣三級預測預報體系,推進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精細化信息服務。
(二)水環境質量預警。建設水質監測預警系統,2018年底前,開展烏江、清水江、赤水河水環境質量預警研究,針對流域特征污染物構建水質預警模型,實現水質變化趨勢預測和風險預警,2020年底前實現全省八大水系主要河流和重要湖庫全覆蓋。
(三)土壤環境質量風險評價。建立全省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庫,掌握污染企業(含工業園區)及周邊地區、采礦區及周邊地區、固廢集中處置場及周邊地區、廢棄污染場地及周邊地區、菜籃子基地等重點區域土壤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和動態變化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特征污染物監測。2020年底前,形成重點區域土壤環境質量風險識別能力,實現高風險區土壤質量變化趨勢預測和風險科學評價與管理。
(四)嚴密監控企業污染排放。2018年底前,建成全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系統,提升智能管控水平,實現污染物超標排放自動報警、在線監控信息捕獲報警能力智能化,進一步增強移動危險化學品、移動放射源和重點工業園區環境風險監測、預警與處置能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