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輕紡。堅持培育自主品牌和引進知名品牌相結合,承接產業轉移,開拓國內外市場,做強一批在國內外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骨干企業、知名品牌和有地方特色的輕紡產品。發展智能家電等發展潛力巨大的輕工行業。支持服裝設計和品牌建設,帶動“棉紡-印染-面料-服裝”產業鏈整體素質提升。圍繞新材料、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應用,培育新的增長點,延長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三條產業鏈。支持無紡布等特色產業研發平臺建設,擴展無紡布應用領域。
第三節 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個性化和高品質轉變,積極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更高水平的融合,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創新發展,提升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綜合競爭力。重點發展研發設計、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健康養老、體育、教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
一、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1.研發設計。建立研發服務聯盟,打造一批專業化、開放性的研發服務平臺,培育壯大服務外包主體。以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船舶等行業為重點,增強工業設計能力,支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運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圍繞建設武漢“工程設計之都”,重點發展水利、鐵路、交通、船舶、建筑、電力、橋梁、冶金、化工、醫藥、港口等優勢領域工程設計高端專業服務,建設若干低碳工程設計產業集聚區,打造以工程設計為龍頭的設計產業鏈,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提升產業國際化水平。
2.金融。以科技金融創新為主線,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為目標,推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加強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密切結合,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資租賃、物流航運金融等金融新業態,推進互聯網金融規范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積極吸引全國性和外資金融機構在湖北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支持民營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將武漢建成長江中游和中部地區金融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碳金融為特色的全國性專業金融中心和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建設襄陽、宜昌兩個省域金融中心,支持有條件的中等城市結合自身產業特點,打造特色產業金融中心,積極開展縣域金融工程。
3.現代物流。推進鐵水公空多模式聯運,提高鐵路和水路運輸比重,構建低環境負荷的綠色物流系統。加快建設一批臨港物流產業園區,打造南北物流通道和長江物流中心樞紐。加強電子口岸建設,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協作,構建服務于全球貿易和營銷網絡、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支撐體系。加快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支持“中歐班列(武漢)”等國際班列、航班、航線的發展和順豐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建設,構建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構建覆蓋全省的農產品物流綠色通道。
4.電子商務。發展壯大一批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努力構建農村電商生態鏈和生態圈。推進武漢、襄陽、宜昌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支持鄂州葛店開發區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基地,支持十堰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區域性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二、大力發展現代生活性服務業
1.旅游。保護性利用沿江生態文化旅游資源,以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龍頭,充分發揮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推動旅游景區和旅游企業集群式發展,在形成整體競爭力的基礎上打造旅游品牌。推進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工業旅游、體育養生旅游和老年旅游等個性化旅游。
2.健康養老。大力發展健康物聯網、醫療保健、健康保險、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支持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應用,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不斷健全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繁榮養老服務消費市場,開發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3.體育。實施體育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范場館和品牌賽事,鼓勵大型健身俱樂部跨區域連鎖經營。積極推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和運營機制創新,引入和運用現代企業制度,激發場館活力。豐富體育賽事活動,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賽事,積極引進國際精品賽事。積極探索體育產業與健康養老、旅游、文化創意設計、教育培訓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
4.教育培訓。加快推進教育培訓機構品牌化、規模化、信息化發展。實施品牌戰略,以武漢市為核心,著力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培訓服務業領域的龍頭品牌。發展職業教育培訓,開拓海內外教育培訓市場。
第四節 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嚴守耕地紅線,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深入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生產優質、安全、無公害的農產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1.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嚴守耕地紅線,以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結構,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改進種植制度、優化農產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科學利用四大片區的林業資源,引導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產業健康發展,引導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畜牧業與種植業、林果業有機結合生態養殖方式,推廣稻田生態種養等新型高效養殖模式。
2.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類施策的原則,將全省劃分為江漢平原、鄂東南丘陵山區、鄂西山區和鄂北崗地四大農業片區。江漢平原以發展大宗農產品為主,鄂東南丘陵山區以發展林牧漁特色產品為主,鄂西山區以發展山區特色農林產品為主,鄂北崗地以連片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種植為主。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