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李渤生:建議創建錢塘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國家示范區

時間:2017-11-22 15:2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徐冰冰

評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李渤生用蘇軾的一首詩開場。

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他以自然科學家的視角,從地球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出發,客觀分析了新安江錢塘江流域中所處的重要江源之地位【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區位】以及與持續萬余年不曾間斷的錢塘古代文明不可分割的關系,提出了創建錢塘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國家示范區的建議。

1511336240656428.jpg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李渤生

李渤生首先從古代文明講起,他講到,以錢塘文明為主體的江南文明【長江流域文明】與中原文明【黃河流域文明】共同組成了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

在新安江南岸李家鎮發現的【建德人】化石,證明該流域古人類活動的歷史遠至1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而金衢盆地【上山】遺址陶器中發現的9000至11000年前栽培稻谷的遺存,以及大量的谷物加工器具:石球、石棒以及石磨盤等,均確鑿地證明了錢塘江流域是世界獨特的濕地稻作古文明的起源地。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這一文明雖不及西亞【兩河流域】12000前的麥作文明古老,但并不晚于中原(裴李崗)8000年前的旱地粟作文明,并早于7000年前的【瑪雅文明】旱地玉米農作文明。

錢塘江下游8000年前杭嘉建湖平原的【跨湖橋】遺址和7000年前寧紹平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稻谷(推萛高達120噸)進一步證明了史前該流域稻作文明發展的規模。

除此之外,該遺址中出土的世界最早的獨木舟、木漿,眾多骨耜、骨鐮、織機、紡輪和豬、狗、水牛與鯨魚遺骨以及大面積干欄式建筑遺存,更揭示了這一由古百越人創造的獨特耜耕稻作文明的豐富內容。他們在濕地上架木為屋,過著飯稻魚羹、織絲麻為衣、編草為席、刨木為舟、楫舟江海的生活。

此后,隨著古越人的南渡西遷,錢塘江流域發源的稻作文明逐步擴展到整個亞洲和世界,現在世界上種植稻谷的國家已達33個,種植面積1億公頃,今天亞洲90%的人口以稻谷為主糧。錢塘江流域的遠古文明為世界的現代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后,該流域又出現了6700至5700前的【馬家浜】文明和5300至4500年前的【良渚】文明。

李渤生指出,從【良渚】遺址出土大量精雕細琢的玉器以及其上的古文字符號,和湖州吳興縣【錢山漾】遺址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絲織品【絹片與絲帶】表明:當時錢塘史前文明不僅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且還和中原史前文明有了密切的交流。

李渤生認為,在有史可載的歷史中,錢塘江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決不輸于中原。在黃帝時代業已存在的越族部落,后在夏商周時期建立了以紹興為中心的越族國家。

到春秋戰國時期,該流域始以吳、越爭霸和越伐齊攻楚等眾多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中國正史。正是在此時期錢塘江流域發生了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漢越民族融合。北部中原地區由炎、黃、羌、東夷等部落形成的漢族不斷在此跨江南下,逐漸與當地的越族融合為一體。其最著名的歷史事件可推公元前1123年周泰王長子泰伯攜其弟仲雍曾南渡吳地,斷發文身,融入蠻夷,深受當地人敬重,歸之者千余戶,隨后建立吳國。而越地則為大禹直系后裔夏王太康庶子無余的封地,其文身斷發,披萊而邑焉,以紹興為中心建立了越國。

李渤生指出,既使在我國封建社會達到社會經濟發展高峰的隋唐,錢塘江流域經濟的發展仍不亞于中原。其如最早發明輪法制陶的錢塘江的越窯口自東漢首先燒制出青瓷,完成了世界陶瓷業【陶轉瓷】的歷史性變革。

此后越窯青瓷一技獨秀,一直延續到五代,保持了千年的輝煌,越窯青瓷也由此成為我國早期海上陶瓷路上的主要商品。而錢塘的紡織產業則自三國時期就有了很大發展,安史之亂后,【江南道越州—紹興】漸成為我國絲綢的主要產地。而更為重要的是此期間錢塘流域的早熟稻育種成功,開啟了錢塘雙季稻的耕作方式。江南逐成為我國的糧倉。

到隋代,隋煬帝遷都洛陽,并廢除錢塘郡設杭州。為解洛陽缺糧之難,其集全國之力修筑了以洛陽為中心的京杭大運河。開創了我國的漕運歷史。杭州作為水路交通樞紐由此躍升為我國江南的經濟貿易中心。至唐未,杭州每年上交商稅已占當時全國總收入的4%。

到五代十國,杭州成為偏安東南的吳越的國都。經五帝85年的精心修葺,皇都杭州的西湖美景已現。及至兩宋特別是南宋,因江北臣民衣冠南渡,宋室南遷,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更其名“臨安”,杭州進而發展成我國當時最大的都城,并成為海上絲綢與陶瓷之路的起點。

到1274年,杭州人口已達124萬,已居世界都市人口之冠。這極大地促進了錢塘江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位于其上游的新安江地區。當時該地轄屬徽州,統領歙、黟、休寧、績溪、祁門、婺源六縣。自嘲為僅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的徽州百姓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巧妙地利用錢塘江、大運河和江南水網四通八達的水上高速公路,依托杭州和明州港大力開展境內與跨海商貿,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徽商與培育了獨特的徽商文化。

萌生于東晉,發跡于宋,全盛于明清的徽商持有傳統的宗族觀念,他們在外經商集聚了巨額財富返鄉后修宅建祠,開辦學堂。使黛瓦白墻,馬頭迭壘。雕磚刻棟,儒意深藏的徽派建筑群如雨后春筍般萌生在錢塘青山翠竹之間,將源起于【河姆渡】時期獨特的干欄式建筑發展至極致。造就了錢塘天人合一的獨特風景。

而錢塘江流域以黃山、富春江為代表,無比雄奇秀麗的山水,又激發起歷代名人騷客的創意靈感。由此而誕生了黃山與新安畫派諸多極品畫作與唐詩宋詞中無數名傳千古的佳作,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書寫了輝煌的篇章。而借此火熱的文脈,徽州人用獨具的匠心,創制了宣紙、宣筆、徽墨與歙硯,托載起中國傳統的書畫文化。而此期間最為輝煌的還是位于錢塘江下游江畔的杭州。其榮享“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的美譽延續千年未消。

12

編輯:徐冰冰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