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再次被重點提及。那么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E20環境平臺旗下E20研究院作為一個智庫機構,已經有17年的研究歷史,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環境產業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
去年10月份開始,E20研究院在安徽黃山做了一年多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如何落地“兩山論”?探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城市實踐。在黃山的探索和實踐,是E20研究院第一次深入到一個城市中,進行探索。目前,研究院的研究試點已經不僅僅是在黃山,在邯鄲、東莞等地也做了很多的嘗試。在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傅濤從十九大報告的學習心得談起,分享了城市綠色發展的邏輯思考。
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傅濤
以下根據傅濤院長的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剛剛結束的“十九大”,實際上是習近平總書記等7位常委一起向世界做了一次宣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集體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做宣誓,這在建國以來算得上是首次。傅濤表示,美國總統在就職宣誓的畫面,都要手拿圣經。而3.2萬字的“十九大”報告,其實是中國共產黨很重要的政治宣示,是黨中央面向世界發布的政治宣示,政治正確,聽黨指揮成為一切工作的前提。
“十九大”后,“政治正確”將成為未來行業的發展邏輯
“中國正快步進入一個政治正確的時代。”
中國的“政治正確”到底是什么?傅濤認為,用一句話來講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權利、黨的職責都來自人民群眾,來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這個角度看,包括政府、包括企業,當然也包括民營企業,包括項目,產品,要做到政治正確,就必須深刻理解“十九大”背后的政治邏輯——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
傅濤強調,這就要求,每一個企業的每一個商業行為,除了為董事會負責、為股東負責,還要思考是否代表了群眾的利益。他表示,“政治正確”將充分影響我們的行政、軍事,以及商業行為,這也是學習“十九大”報告后,很重要的體會。
“十九大”之后,E20環境平臺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也深刻感受到了一種政治的緊迫性,以及這一政策背景下的機遇所在。傅濤表示,可以斷言,中國未來的發展,以及即將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等,都將進入順暢發展的快車道。他強調,順暢并不是進展順利沒有困難,而是風向清楚了,沒有歧路。未來還會充滿艱辛,但方向清楚了,就更需要砥礪前行。傅濤指出,“政治正確”之后才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干。
“對于企業來講,如果商業行為違反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實際上是走不長遠的。”傅濤認為,“十九大”后,這一思維邏輯將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個行業邏輯。
中國引領生態文明價值最大的潮流一定會引領世界
新的《黨章》中強調,黨和人民是血與肉的關系。生態文明是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根本關切。“十八大”以來,黨是從心里開始關心生態的問題,關心公眾利益的問題,因為這些真正代表了老百姓最普遍的利益。
傅濤指出,如果生態建設、綠色發展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我們就能體會到黨在推動綠色發展、推動環境保護的決心,就不難理解,中國的生態建設不可能因為局部的經濟下滑就做出讓步。
以前,在推動生態文明、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接力棒其實是歐洲在主導,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無一例外主角都在歐洲,這是因為,歐洲的經濟曾經引領著世界的發展,但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并沒有形成國際潮流。傅濤認為,主要原因是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沒有從心里認可可持續發展,而是一直追求美國的第一地位,一直沒有加入真正的減排組織。而當時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形式上,依然將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環保還相對靠后。
“當世界兩大經濟體,沒有在可持續發展的主線上運作的時候,最先發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改革機構和區域實際上是吃虧的。”這一點,從近年來,歐洲正在逐步衰弱的局勢可以得出結論。
“生態文明實際上是在重新構建一個價值體系,如果你的對手沒有把環保和資源做入經濟體系,那么你就有競爭力,對國家、城市、企業來講,都將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領先的大國,能不能倡導一個新的文明,能不能承受得起生態文明之重?
傅濤認為,實際上,“十九大”報告,就是中國在向世界宣示我們的決心。在特朗普時代的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時候,中國卻更加堅定了走生態文明的路線,這更加需要自信與強大。
世界上的政黨,只有中國共產黨是百分百全面彰顯要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而不是代表某個層級的利益,如果群眾利益是黨的執政基礎,那么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必經之路,別無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推動生態、推動綠色發展、推動環境保護,是從政治角度來推進的,而不是從經濟角度,所以生態文明會成為“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單元。
為什么中國現在有底氣可以推動建立一個生態價值的對價體系?這來自于我們強大的自信,傅濤借用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分析中國堅持建立生態價值對價體系的自信。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