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強化環境科技支撐作用。
立足環境質量改善,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的實施,開展環境政策、法規、標準等研究制訂,推進大氣和水污染源清單、源解析研究,為環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撐。開展綠色GDP2.0核算試點,結合環境經濟核算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探索研究區域綠色轉型發展政策。開展有毒有害氣體治理、細顆粒物治理、潔凈煤利用、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等技術攻關,深入推進“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技術研發,加強土壤污染診斷、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大污染治理裝備、材料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研發與應用,加快環境科技成果工程化轉化、產業化發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治污、控污生產力。加強我省與德國等國家在環境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開展生態保護領域的對外合作與技術引進。
(六)依法實行環境信息公開。
建立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決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機制。充分公開涉及民生、社會關注度高的環境質量監測、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企業污染物排放、環保執法監管等重要信息,主動通報環境狀況、重要政策措施和突發環境事件,確保民眾環境信息知情權。充分利用“12369”環保熱線和網絡平臺,鼓勵公眾對政府環保工作、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評價,強化公眾環境監督權。對于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建設項目,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完善信息溝通機制和聽證制度,保障民眾環境參與權和表述權。健全環境違法舉報制度,暢通環境信訪等維權渠道,努力形成“環境情況社會知悉、環境保護廣泛參與、環境問題共同解決、環境服務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制定本地區本部門實施方案,確保環境保護目標、任務、措施得到落實。省政府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
安徽省各流域需要改善的控制單元
一、巢湖流域
雙橋河合肥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派河合肥市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南淝河合肥市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氨氮≤4mg/L),十五里河合肥市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
二、淮河流域
灃河六安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東淝河六安市白洋淀渡口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池河滁州市控制單元、白塔河滁州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谷河阜陽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潁河阜陽市阜陽段下游控制單元由Ⅴ類升為Ⅳ類,濉河淮北市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新濉河宿州市控制單元由Ⅴ類升為Ⅳ類,沱河宿州市關咀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渦河亳州市岳坊大橋控制單元、渦河亳州市渦陽義門大橋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西淝河亳州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
三、長江流域及東南諸河
采石河馬鞍山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來河滁州市控制單元由Ⅴ類升為Ⅳ類,無量溪河宣城市控制單元由劣Ⅴ類升為Ⅴ類,菜子湖安慶市控制單元由Ⅳ類升為Ⅲ類,龍感湖安慶市控制單元由Ⅴ類升為Ⅲ類。
以不同行業治理工程推動治污減排
一、鋼鐵行業
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不同類型的廢水應分別進行預處理。未納入淘汰計劃的燒結機和球團生產設備全部實施全煙氣脫硫,不得設置脫硫煙氣旁路;燒結機頭、機尾、高爐出鐵場、轉爐煙氣除塵等設施升級改造,露天原料場實施封閉改造,原料轉運設施建設封閉皮帶通廊,轉運站和落料點配套抽風收塵裝置。
二、建材行業
原料破碎、生產、運輸、裝卸等各環節實施堆場及輸送設備全封閉、道路清掃等措施,有效控制無組織排放。水泥窯全部實施煙氣脫硝,水泥窯及窯磨進行高效除塵改造;平板玻璃行業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禁止摻燒高硫石油焦、粉等劣質原料,未使用清潔能源的浮法玻璃生產線全部實施煙氣脫硫,浮法玻璃生產線全部實施煙氣脫硝;建筑衛生陶瓷行業使用清潔燃料,噴霧干燥塔、陶瓷窯爐安裝脫硫設施,氮氧化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噴霧干燥塔采取脫硝措施。
三、石化行業
催化裂化裝置實施催化劑再生煙氣治理;焦爐煤氣硫化氫脫除效率達到99%以上,直接燃燒的應安裝脫硫設施。
四、有色行業
加強富余煙氣收集,二氧化硫含量大于3.5%的煙氣采取兩轉兩吸制酸等方式回收,規范冶煉企業廢氣排放口的設置,取消脫硫設施旁路。
五、造紙行業
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完善中段生化處理工藝,增加深度治理工藝,進一步完善中控系統建設。
六、印染行業
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及廢水綜合利用,強化清污分流、分質處理、分質回用,完善中段水生化處理,增加強氧化、膜處理等深度治理工藝。
七、氮肥行業
開展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實施含氰、含氨廢水綜合治理。
八、酒精與啤酒行業
低濃度廢水采用物化—生化工藝,預處理后由園區集中處理。啤酒行業實施就地清洗(CIP)技術。
九、屠宰行業
外排污水應強化預處理,敏感區域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有條件的采用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進行深度處理。
十、檸檬酸行業
采用低濃度廢水循環再利用技術,高濃度廢水采用噴漿造粒等措施。
十一、淀粉行業
采用厭氧+好氧生化處理技術,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在線監測和中控系統。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