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十三五”規劃目標
5.1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線,實施質量和總量雙控,分區分類,精細管理,精準發力,以治霾、治水、治土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全民共建共享為基礎,加強源頭管理,強化污染治理,嚴守生態紅線,嚴防環境風險,嚴格環境監控,提升能力水平,從嚴落實責任,推動全市生態文明邁上新臺階,努力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實質性轉變,讓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潔、環境更宜居、人民更幸福,為我市實現“155”發展戰略、建設“成渝第二城”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5.2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標本兼治。實施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增強財稅制度、產業制度、資源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協同性,推進經濟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大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費量、污染物產生量、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加大治理力度,按照“穩、準、狠”要求,推進多污染源綜合治理,以大工程、大投入帶動大治理,積小勝為大勝,持續推進環境質量改善進程。
堅持依法治理、嚴格監管。以《環境保護法》實施為龍頭,加快重點領域資源環境立法,加強環境司法建設,強化法治。向環境污染宣戰,從硬從嚴,重拳出擊,嚴格執法,以嚴格的排污許可和責任追究、信息公開與社會監督為核心解決污染源管控問題,對污染源、排放過程和環境介質依法統一監管。
堅持信息公開、多元共治。以不公開為例外,加強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以公開推動監督,以監督推動落實。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加大公眾監督力度,促進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堅持改革創新,以改革落實規劃,以規劃部署改革,理順體制機制,完善制度政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金融,大力推進主體多元、手段多樣的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強化市場驅動激勵機制。
5.3規劃目標、指標
5.3.1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生態系統功能有效增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不斷提升,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
5.3.2指標體系
“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指標體系包括環境質量、污染減排、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四大類17項指標。其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與主要污染物減排等13項指標為約束性指標,其余為預期性指標
第六章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南充
綠色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南充,是貫徹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實現“兩個跨越”的重要舉措,是充分發揮我市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
6.1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全面落實《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規范各類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城、新區設立和布局,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強化市域空間統籌,優化完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生態型的市域空間總體布局,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約束有效、資源環境可承載、發展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堅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建立統一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生態利用和環境保護。嚴格土地利用空間管控。加強與重慶協作配套發展,推進南西蓬一體化發展。
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強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三條紅線管理。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嚴格劃定和執行規模化養殖行業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的規定,合理確定不同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推行重點控制區大氣污染物、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及其支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科學劃定城鎮用地邊界線、工業園區范圍邊界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確保林地、水域、濕地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降低。
嚴格自然岸線管控。統籌規劃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岸線資源,嚴格分區管理與用途管制,科學劃定岸線功能區,加大保護區和保留區岸線保護力度,有效保護岸線原始風貌,優化整合控制區和開發利用區,嚴控新增開發利用項目,優化沿江企業和碼頭布局,提升岸線利用效率。強化對占用重要生態、景觀、人文等價值的岸線開發管控。
6.2嚴格環評優化經濟增長
嚴把環境準入關。建立基于環境質量目標、區域功能定位、容量總量核定的“三位一體”環境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格控制“三高”產業發展,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構建以重點工業園區為支撐的工業空間發展格局,逐步實現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引導重污染產業退出或搬遷、企業分類退城入園,逐步打破近水靠城的歷史工業布局。加大對城區現有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微企業“關、停、并、轉”力度,城區工業項目“只出不進”,污染物排放總量“只減不增”。清理城市建成區上風向重點涉氣項目,取締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嚴格控制敏感水體周邊化工、醫藥、紡織印染、危險化學品等高風險項目布局。構建以工業園區為支撐的工業空間發展格局,逐步實現產業集聚集約發展。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