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縣(市)環境空氣監測情況
“十二五”期間,南充市各縣(市)共布設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8個,其中西充縣、儀隴縣、營山縣和蓬安縣各有1個監測點位,閬中市和南部縣各有2個監測點位,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分布見圖3-4。2014-2015年監測指標主要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PM2.5、O3,一氧化碳,全部采用空氣連續自動監測系統進行監測。
2015年,各縣(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蓬安縣96.1%、閬中市87.1%、西充縣83.3%、南部縣82.2%、營山縣80.9%、儀隴縣為74.8%。
3.1.3酸雨狀況變化
“十二五”期間,受空氣中SO2濃度不斷下降影響,南充城區酸雨污染狀況不斷改善。城區酸雨頻率除2012年有小幅波動,整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重酸雨”于2014年起消失;同時,降水pH年均值整體呈上升趨勢,即酸度整體呈下降趨勢;酸雨中硫酸根與硝酸根離子濃度比整體呈下降趨勢,說明硝酸根離子對酸雨強度的貢獻呈加重趨勢,即硝酸根僅次于硫酸根,成為酸雨的次重污染物,機動車數量的逐年增加為變化原因之一。
3.2水環境質量
3.2.1主要河流湖庫水環境質量狀況
嘉陵江干流水質狀況:
“十二五”期間,嘉陵江(南充段)干流國控、省控和市控斷面水質均達到規定的水質目標,其中國控、省控斷面均達到Ⅱ類水質,市控斷面均達到Ⅲ類水質,具體見下表。
主要湖庫水環境質量:
“十二五”期間,南充市主要湖庫水質監測結果表明省控斷面的水質全部達到國家Ⅱ類水質,市控斷面營山縣幸福水庫達到Ⅲ類水質。
3.2.2小流域水環境質量
“十二五”期間,我市市對境內嘉陵江小流域水質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監測的29個小流域水質達標率為50%左右,主要超標項目為化學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
3.2.3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1)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情況
南充市共有縣城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6個,具體如下:
①主城區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斷面為清泉寺二水廠(嘉陵江),所代表的二水廠(清泉寺雙女石)、一水廠(三橋龍王井)和三水廠(白塔大橋),年總取水量約1050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涵蓋順慶城區,嘉陵城區,西充縣及瀠溪等部分鄉鎮。
②閬中市城區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為沙溪(嘉陵江),屬省控斷面,年取水量約180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為城區、江南鎮、保寧鎮、七里鎮、沙溪鎮。
③南部縣城區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為五面山(嘉陵江),所代表的五面山取水口和燕子灣取水口,年取水量約240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為縣城城區,涵蓋南隆鎮、老鴉鎮、火峰鄉、河東鎮、定水、建興、盤龍、東壩等部分鄉鎮。
④儀隴縣城區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為江東村(嘉陵江),年取水量約54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為縣城城區,涵蓋新政鎮等部分鄉鎮。
⑤營山縣城區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為幸福水庫,年取水量約50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為縣城城區,涵蓋清水、豐產、回龍等部分鄉鎮。
⑥蓬安縣城區飲用水源地:監測斷面為財神樓(嘉陵江),年取水量約540萬噸,水域功能為Ⅲ類。服務范圍為縣城城區,涵蓋相如鎮、錦屏鎮、河舒鎮、碧溪鎮、柳灘鎮等部分鄉鎮。
水源地分布與監測概況。全市縣城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斷面共6個,主城區和西充縣水源地均取自嘉陵江清泉寺,其余各縣(市)各有1處水源地。各監測斷面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地表水監測28項,地下水監測23項。每年進行一次所有監測項目109項全分析。
(2)主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十二五”期間,南充市主城區清泉寺飲用水水源地各年度“水量達標率”均為100%,水質狀況為“優(Ⅱ)”。參考指標糞大腸菌群單獨評價結果均為Ⅲ類,豐水期出現超標的頻率較高。
(3)各縣(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3年起對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監測,每季度手工監測一次。按照環辦〔2011〕22號文件評價,對所測指標開展評價:
①六個縣城水源地(閬中市嘉陵江沙溪、南部縣嘉陵江五面山、蓬安縣嘉陵江財神樓、儀隴縣嘉陵江江東村、營山縣幸福水庫)中,除營山縣幸福水庫出現過超標外(2013年一、二季度總磷超標,2014年二季度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標,超標原因可能與農業面源污染有關),其余均達標。見表3-5。
②營山幸福水庫、南部五面山(嘉陵江)、閬中沙溪(嘉陵江)均出現過單獨評價指標“糞大腸菌群”超標的現象。
2015年,閬中市,南部縣,儀隴縣和蓬安縣水質類別為Ⅱ類,水質狀況為優。營山縣水質類別為Ⅲ類,水質狀況為良好。南充市各縣(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優良。
2013年起對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每半年監測一次,由于各縣(市)監測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只能對水質狀況作出粗略統計。根據近三年監測數據,2013-2015年全市鄉鎮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約65%左右,其中“地表水型”水源地達標率約75%左右,“地下水型”水源地達標率約40%左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