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加快“山東標準”建設,更積極地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逐行業制定質量提升計劃,擴大“好品山東”區域品牌影響力。鼓勵企業發揚工匠精神,增強研發設計能力,創建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支持企業開展品牌并購,加快培育一批國際知名自主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企業、政府、社會各個方面一起努力,把青島啤酒、東阿阿膠、宏濟堂、德州扒雞、周村燒餅等老字號的牌匾擦得锃亮;把海爾、海信、浪潮、張裕、重汽、如意等大品牌叫得更響;讓煙臺蘋果、日照綠茶、金鄉大蒜、滕州馬鈴薯、萊蕪生姜、菏澤牡丹、沾化冬棗、肥城桃、黃河口大閘蟹等地理標志農產品賣得更好;還要花更大力氣支持歌爾、豪邁、迪尚、紅領、孚日、亞光、乖寶等眾多成長型品牌在海內外闖出更大天地。
(七)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一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繼續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抓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二是加快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積極穩妥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省屬國有企業員工持股試點。支持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負責人領工資、交個稅、規范成本核算。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堅持公共財政原則,進一步規范預算活動,合理劃分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主動探索健全地方稅體系。有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市為單位逐步實現基本民生標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待遇、工資性收入政策、運轉經費標準和公共設施建設標準“五個基本統一”。四是深化金融改革。鼓勵各類企業和銀行到海內外上市,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齊魯和藍海兩個股權交易中心穩健發展,使更多掛牌企業向“新三板”批量轉板。建設好濟南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和青島財富產品交易中心。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審慎開展綜合經營,推動農村商業銀行完善治理結構、提升專業水平、優化服務方式。穩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與此同時,還要深化要素市場、價格機制、薪酬福利、住房制度、事業單位、編制人事、統計體制等領域改革。
(八)提高經濟開放度。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提高品牌商品出口比重和資本品出口比重,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實體零售創新轉型。深化與國內外知名電商合作,建設好“魯產國際名牌產品”網上專廳,重點推動特色農產品、優質工業品上行。鼓勵智慧供應鏈創新發展,提升民生物資配送和冷鏈物流能力。深化與世界500強、行業領軍企業對接,加強同重點國家、友好省州和港澳臺地區的聯系合作。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緊密結合,注重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組織實施“外專雙百計劃”。允許各地在法定權限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借鑒濰柴、萬華、西王、金正大等企業海外并購經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辦好哈薩克斯坦世博會山東活動周。
四、社會發展的優先事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今年,我省要實現89.6萬省定標準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按照統一部署,切實把各項扶貧措施落到實處,穩定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和黃河灘區脫貧遷建,農村低保標準全部達到省定扶貧標準線。落實就業、保險、低保、救助等措施,統籌解決城市貧困問題。加強省內扶貧協作,開展好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工作。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弄虛作假。集中更大力量加快老區發展,讓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魯西南、魯西北、沂蒙山和渤海等革命老區群眾,和全省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
(二)推動教育再上新臺階。進一步加大投入,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覆蓋。全面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按計劃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努力使所有班級學生人數降到標準以內,讓孩子們在寬敞明亮安全的教室里愉快學習,健康成長。加強幼兒園和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重視體育和美育能力建設,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職業院校新增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健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做好二級學院取消行政級別試點工作。引導高校加快專業調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設“雙一流”和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三)努力改善就業結構。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度重視解決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廣開就業渠道,強化緊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培養,開展“訂單式”培訓。實施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落實新一輪“三支一扶”計劃,引導更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完成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權益保障和公共服務三年行動計劃,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專項行動,發揮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作用。建設更多更好的孵化基地、創業園區和創客空間。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預測發布制度,完善失業動態監測體系。
(四)促進社會保障公平可持續。健全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機制,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做好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銜接準備,開展市縣國有資本向社保基金劃轉試點。繼續做好社保基金委托投資和運營管理。全面建立職工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居民大病保險政策。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規范居民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落實好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工傷保險省級調劑金制度。整合農村五保供養和城市“三無”人員救助制度,統籌實施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