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完成了《上海市骨干河道規劃》《上海市海塘規劃》《黃浦江上游水源地規劃》《上海市農田水利規劃》和《上海市水文站網規劃》等水務規劃。水務科技基礎工作不斷夯實,完成國家水專項、上海青草沙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集成與示范、長江口海平面上升對城市安全影響及應對關鍵技術研究等120余項課題,獲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3項、住房城鄉建設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國家地理信息科學進步二等獎1項。行政審批效能不斷提高,市級水務行政審批事項取消8項,調整6項,并大幅優化申請材料和辦理流程,基本建成“外網受理、內網流轉、協同辦公、流程跟蹤、電子監察”的網上辦事系統。水務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基本完成市管、區縣管河道設施養護作業市場化工作。水務政策引領不斷加強,郊區城鄉一體化水務基礎設施投入政策機制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間,本市水務事業發展總體上同步配套和適應了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但與國家治水的新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新要求、國內外水務發展先進水平以及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未來“全球城市”的新目標相比,還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水安全保障仍存在薄弱環節;二是水環境質量尚待提高;三是郊區水務基礎設施還較薄弱;四是水務綜合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十三五”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緊緊圍繞本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極踐行新時期治水方針,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總攬,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城鄉一體、建管并舉,不斷提升水務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政府行政效能,為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安全為重,風險防控,提高市民安全感。堅守城市安全的基本底線,加強水務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管理,倡導“海綿城市”建設的新理念,協調流域上下游關系,提高洪澇災害和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風險防范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2.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提高市民體驗感。圍繞人的需求和全面發展,著力提高水務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市民對水的更高需求。充分認識水的自然屬性,遵循水的自然規律,趨利避害,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設定水源地、河道等生態保護紅線,降低城市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3.堅持控量提質,集約節約,提高市民獲得感。遵循提升品質、節約資源的發展理念,推進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優化完善集約高效的水務規劃布局,結合城市更新有效提高水務配套標準,提高飲用水水質和水生態質量,逐步實現水資源科學配置與管控。
4.堅持政策引領,科學管理,提高市民滿意度。牢牢把握智慧城市的目標,堅持政策引領,依法行政,創新管理,科學治水。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健全體制機制,突出“智慧水務”服務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提升信息化應用能力,不斷提高水務綜合管理現代化水平。
(三)發展重點
按照中央新時期治水思路,結合上海市情、水情,在“十二五”水務發展基礎上,從“完善體系,提升跨越”階段向“補好短板、提標升質、注重生態、智慧管理”階段延伸拓展。
1.更加注重防汛設施提標建設和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以鞏固和完善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區域除澇、城鎮排水四道防線為重點,明確與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相適應的防洪(潮)除澇和排水標準,加強黃浦江河口建閘等前期研究,強化河湖水體調蓄功能,加快推進防汛設施的提標改造,進一步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提升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構筑與新型城鎮化相適應的城市防汛安全綜合保障體系。
2.更加注重水源地安全保障和供水水質提升。按照“原水集中、水廠集約、管網優化、管理到戶”的城鄉供水發展要求,堅持“兩江并舉、多源互補、量足質優、保護有力”的原則,建設和完善水源地保護體系,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力度,提升全市原水供應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全市戰略儲備水源地研究,完善多源聯動的原水系統布局;進一步完善供水系統布局,逐步推進全市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強化清水連通互助、輸配水高效、龍頭水可控,不斷提高飲用水水質,基本實現城鄉供水均等化。
3.更加注重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環境質量根本改善。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污水管網和截污納管工程建設,消除城鎮化地區污水直排入河現象;開展城鎮污水廠提標改造、污泥處理處置和臭氣治理工程建設,推進泥水氣同治,做到與受納水體環境容量相適應、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心城區雨水泵站截污能力建設,推進蘇州河初期雨水治理;加快推進以骨干河道為重點的全市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持續開展河湖生態治理和中小河道輪疏,加強流域、區域引清調水,改善河網水質,力爭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劣于Ⅴ類水體,進一步提高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4.更加注重郊區水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在繼續加強城市更新,推進水務設施提標改造的基礎上,著重結合郊區新城、大型居住社區、重點地區開發,持續加大政府對水務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郊區水務公共服務能力。結合本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重點聚焦25個農業鄉鎮,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低洼圩區達標建設、農村河道整治等,為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奠定基礎。
5.更加注重灘涂資源保護和科學利用。遵循長江口自然演變規律,順應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控制河勢、穩定航道、保護生態環境,圍繞橫沙東灘、南匯東灘和崇明北沿等重點區域,以及浦東機場、金山新城等重點項目,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戰略儲備和布局,優化城市發展空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