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一批綠色智能制造模式。在制造業領域深入推進“機器換人”戰略,運用物聯網、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生產設備及流程進行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著重提升成套裝備及關鍵部件制造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業,推進制造業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循環再造等技術手段提升裝備、產品及工藝流程的設計開發水平,降低單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物質、能源消耗,廣泛采用節能環保和再生材料,打通產品循環回路,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實現對環境影響最小化。
開發一批高端裝備和產品。選擇若干優勢、重點領域,支持一批骨干企業,集中優秀研發人才,開發一批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市場需求潛力大的高端裝備和產品,提高在細分市場的占有率,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引導關聯產業、配套企業間進行縱向整合和橫向聯合,打造集設計、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鏈,提升成套裝備研發生產能力,以系統創新和集成創新帶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二)促進產業集聚提升
按照集聚集中、規?;l展的原則,布局上進行整合、功能上差異化互補發展,分領域、分層次謀劃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示范基地、特色小鎮等平臺,提升發展合力。
打造若干產業集群。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通過構建產業鏈、延伸價值鏈,著力培育若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以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德清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建設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力爭成為省級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產業基地。以南潯經濟開發區、練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主體,打造高效節能電機產業集群。以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核心,打造高效節能工業爐產業集群。加快推進一批科技創新、檢驗檢測、投融資服務等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增強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能力。
建設一批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鎮。在節能環保產業有較好基礎和發展后勁的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區域,培育一批規模經濟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重點推進湖州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基地、長興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基地、德清智能汽車“三電”系統基地、湖州環保膜材料基地、南潯高效節能電機基地、吳興中節能環保產業園基地、安吉臨港新型鍋爐基地和安吉互聯網+環保產業基地等建設,積極創建省級和國家級示范基地,發揮示范輻射帶動效應。緊緊把握省、市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契機,加快建設長興新能源小鎮、湖州智能電動汽車小鎮、安吉兩山創客小鎮,積極謀劃爭創德清超級汽車小鎮。
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結合省節能環保產業“十百千”龍頭骨干企業培育計劃,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規模與品牌優勢突出的節能環保龍頭企業。一是以現有節能環保規上企業為基礎,結合市“金象金?!迸嘤媱澋裙ぷ鳎Y選一批重點企業,列入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對象名單。二是分類開展培育支持和指導,集中政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給予重點支持,著力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三是支持引導企業加強內功修煉,開展關鍵技術、重要環節的攻關,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四是鼓勵企業通過上市、兼并、聯合、控股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支持本土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強與央企、名企的戰略合作,力爭成為國內行業領跑者。
(三)強化市場培育拓展
多點發力、強化引導,重點圍繞綠色消費、國際國內市場、新能源推廣等領域,大力拓展市場空間,不斷做大做強我市節能環保產業。
積極培育綠色消費市場。積極倡導節能環保的生產生活方23式,大力挖掘綠色消費市場空間。以貫徹實施《浙江省綠色建筑條例》為契機,實施綠色建筑目標管理責任制,鼓勵民用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按照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進行建設。推行以菜單式裝修等方式一次裝修到位,促進個性化裝修和產業化裝修相統一,促進我市綠色建筑的推廣應用。完善實施節能產品惠民政策,推廣高效節能電機、高效照明產品、節能家電等節能產品。組織實施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工作,推廣再制造電機、發動機、變速箱等產品,建立健全對消費者的激勵機制。完善綠色采購制度,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范圍,在公共機構加快節能環保產品普及應用。
大力開展新能源推廣應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加強財政政策規范化引導,加快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照明等的推廣應用。以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試點城市為契機,由中心城區向三縣不斷延伸,逐步啟動電動客車、電動物流、電動社區、電動鄉村等示范,加快充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探索融資租賃、車電分離和以租代售等多種運營模式,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力爭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達到一萬輛以上。鼓勵和推進符合條件的公建單位、重點用能單位、工礦企業、大型商場(市場)、總部經濟園、種養殖大棚等領域,重點發展家庭屋頂光伏,積極開發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形成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園區、示范項目。
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積極借助各類平臺,加強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以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新能源動力電池、節能電機等優勢節能環保產品為主打,大力拓展國內外節能環保市場。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投資貿易交流平臺,鼓勵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營銷網絡、生產基地,設立、兼并或收購研發機構,加快我市節能環保企業“走出去”步伐。繼續做好廣交會、義博會等傳統展會的參展工作,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節能環保專業展會,創新營銷和推廣模式,提升我市節能環保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支持企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展銷售,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四)創新發展新型業態
緊緊抓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融合滲透帶來的發展機遇,加速催生節能環保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產業邁向新的層次。
融合互聯網,催生新業態。推進互聯網與節能環保產業在研發設計、制造加工、售后回收等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的業態模式。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促進生產方式精益化,推進全過程的精準協同,打造“互聯網+制造”的節能環保智能制造模式;利用互聯網實現市場精準對接,發展節能環保設備個性化定制模式;發展“互聯網+回收利用”新模式,促進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與環衛系統的垃圾清運網絡高度融合,把垃圾分類與再生利用進行產業鏈銜接,開展低值可回收物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形成完整的分類、回收、加工、利用產業鏈。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