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環境準入。深化環評審批與管理改革,嚴格執行空間、總量、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和專家評價、公眾評估“兩評結合”的決策咨詢體系,切實把好項目審批關。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與區域環境質量、污染減排績效掛鉤制度,實行“以新帶老”“增產減污”“區域削減替代”的總量平衡政策和替代削減標準。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20年,組織完成市、縣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建設局)
(九)推進循環發展。
促進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化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全面推進永康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到2020年,制造業類省級以上園區(開發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培育4個省級以上示范園區,為各類產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轉型升級提供示范。(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參與單位: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商務局)
促進城鎮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推進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高校、機關、企事業單位污水處理和利用。到2017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2%;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5%。(牽頭單位:市建設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
加強工業水循環利用。鼓勵紡織印染、造紙、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到2020年,印染企業重復用水率達45%以上,其中非棉項目達55%以上,造紙企業綜合廢水重復利用率達70%以上。(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對超標、超總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擴大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范圍。加快在醫藥、精細化工、鉛酸蓄電池、紡織印染、造紙、皮革、化纖、冶煉、電鍍等產業深入持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重金屬重點防控企業必須每兩年完成一輪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參與單位:市財政局)
四、著力節約和保護水資源
(十)控制用水總量。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實施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嚴格執行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0.78億立方米以內。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再批準其新增取水許可。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嚴控地下水超采。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依法規范機井建設管理,排查登記已建機井;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能夠滿足用水需求時,一律不予批準自備取水設施取用地下水的生產、經營等項目。加快建設地下水動態監測體系,實行地下水取用水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2016 年底前,完成全市斷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市國土資源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十一)提高用水效率。
加強用水需求管理。嚴格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將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推進水權制度建設,積極探索水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有效途徑。到2020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5%、23%以上,全市三分之二縣(市、區)達到節水型社會建設標準。(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建設局、市機關事務局)
抓好工業節水。開展節水評估、水平衡測試,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在高耗水、重污染行業,加快實施一批技術水平高、示范效應明顯、產業升級帶動作用大的減污、節水、廢水處理回用技術改造項目,引導企業和社會投資。以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工業給水和廢水處理等領域為重點,支持企業積極應用減污、節水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引導工業企業開展用水效率對標達標,提升工業企業用水效率。到2020年,電力、紡織印染、造紙、化工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準。(牽頭單位:市經信委、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建設局)
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相關強制性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筑必須采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用水器具。推動旅館飯店、景區、度假區、學校等用水器具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市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達90%以上。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到2017年,縣級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縣級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達40%以上。加快城市取消屋頂水箱、推進“一戶一表”改造。到2016年底,20%以上的市級機關建成節水型單位;到2020年,50%以上的市級機關和各縣(市、區)機關建成節水型單位。到2020年,市本級建成國家節水型城市,50%以上其他縣(市、區)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嚴控無序調水和人造水景工程。(牽頭單位:市建設局、市機關事務局、市水利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質監局)
推進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四個百萬工程”,加快灌區節水改造,擴大管道輸水和噴微灌面積。探索建立灌區墑情測報網絡,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成東陽橫錦水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浦江縣通濟橋水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開工建設莘畈水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2016年完成新增改善灌溉面積3.93萬畝,新增高效節水面積2.70萬畝。到2020年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81以上。(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參與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林業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