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已經結束,但對城市內澇問題的討論還沒有因此結束。“逢雨必澇”的現狀讓廣大市民成了驚弓之鳥,每逢雨天就會擔心災害事件的發生。據統計,2008年至2010年,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的城市有137個,今年的“721”特大內澇,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還同樣伴隨著人員的傷亡。
“提高排水標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應急預案、排蓄相結合”,經過這些年的考驗,似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解決內澇的一系列理論,但若想根本解決會涉及多個部門,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目前,在應對城市內澇在改擴建排水設施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水系,解決排水問題成為焦點之一。在北京“721內澇災害”后,有媒體報道600年前的團城、故宮沒有被淹,這與古人合理利用周圍水系進行排水,不破壞自然水系有很大關系。中國水網顧問主編何壽平就曾指出,一些地區、城市存在內澇或洪水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自然水體的消失。
9月18日,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搜狐公益聯合舉行第十一期環境講壇上,多位專家也對城市水系蓄水排水功能進行了介紹。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車伍談到,贛州排水系統很好,號稱“千年不澇”,其中原因在于很好的控制了河道,組合系統進行調蓄。車伍指出,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往往更重視排水技術,忽視了河道的關鍵作用,違背自然規律的后果,導致內澇的爆發,是自然對我們的一種懲罰。
中持水務副總經理朱向東認為,北京河湖面積的縮小,導致了城市排蓄能力的下降,進而導致內澇。北京是一個河湖環繞的城市,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以及人口的增加,上世紀80年代后的近20年間,北京四環以內的河湖面積縮小了15%,這直接引發了排水能力和調蓄能力的下降;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對北京的河道、湖泊進行整治,利用護城河、景觀湖或其他城市水系緩解排蓄的壓力。
北京“721內澇災害”后,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曾給北京市委寫了一封建議信,建議,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俞孔堅指出,可以考慮對北京眾多的河流湖塘進行防洪設計,利用它們緩解內澇壓力。相信決策部門已經認識到了城市水系對城市的重要作用,合理的開發、規劃、利用才是解決城市內澇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相關鏈接:第11期環境講壇 聚焦“城市內澇”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