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4-24 10:2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王凱軍
王凱軍通過對近十年來國內外膜市場的分析,過去十余年間國內外三大重要膜公司反復重組,導致所有巨型企業收購膜公司后均未有大量投入到基礎的研發,普遍面臨創新方面的停滯狀態。在此過程中,會存在前面提到的大公司的雙重窘境。存在關注短期回報擠壓研發預算,僅愿意投入局部改善致人才流失,創新型研發預算難獲批的情況。國內的情況也是類似,所以,國內膜通量一般停留在15-20LMH之間,國際停留在25-30LMH之間,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被國內要求拉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Supratec(世浦泰)在動蕩時局中抓住機會,在高性能超濾MBR膜研發領域持續投資,在全球產業布局中集聚人才,整合原ZENON和KOCH核心研發團隊及原GE匈牙利的核心研發人才,利用跨國優勢,在材料和技術上脫穎而出,第一次在水處理膜材料領域實現全球NO.1技術水準,以32~35LMH平均通量的性能大幅領先于歐美。
世浦泰膜產品的發展已經到了優質優價的階段。這樣一來,就為膜技術的極限應用與原位倍增創造了機會。
王凱軍介紹了一個世浦泰的案例,現在可以通過原位擴能實現了污水廠的倍增運營,通過膜技術的極限應用,MBR膜通量從10-15L/m3·h提高到30L/m3·h,實現污水廠倍增運營;通過改造傳統工藝,將二沉池改造成膜池及設備間。改造后,該廠處理規模從4萬噸/天擴容至8萬噸/天,出水標準從一級A提標至準地表四類水標準。
王凱軍提醒道,行業從業者可留意膜的“極限通量”概念,當前國際上膜的極限通量達到了60 L/m3·h,這種程度為溢流污染的解決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但這種路線還未被廣泛接受,需要嘗試和驗證。
在前兩年E20會議上王凱軍介紹了曝氣池、二沉池的原位擴能技術。深度處理也是實現污水廠原位擴能、倍增運營的重要環節之一,現在成為整個系統原位擴能的瓶頸。針對此,今年他介紹行業內一家名為綠恒科技的環保企業通過其速凈(RAP)裝置可實現深度處理產品化倍增運行的案例。據悉,綠恒科技的速凈(RAP)裝置可將沉淀負荷提高到超過20m/h,產水能力可提高50-100%,可應付雨季大流量工況。王凱軍還表示,如果將其混凝部分去掉,將加速混凝段、高密混凝段、污泥捕捉段以及污泥回收段結合起來,就可以優化現有的深度處理。因此,從全流程來看,存在原位擴能或倍增的可能性,對于提供技術和設備的企業而言都是一個機會。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在王凱軍發言結束后提到,他與王凱軍老師有許多共同愛好,如“羊蝎子”理論,他曾在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也談到過這個理論,再如都對德魯克、馬斯克、王陽明與張瑞敏等人的理論與觀點感興趣。張瑞敏去年也在北大的一次采訪中談了他對《道德經》的理解,張瑞敏提出的“人單合一”商業模式也是從老子的理論中得到的啟發,老子提到“大即是小,小即是少。”
薛濤表示,其實大型公司、中型公司面對行業轉折期都有一定的困難。大公司是面對活得好不好,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小公司則往往直面生死存亡問題,抓住波段找到方向的小公司能活下來,而很多小企業在未來則可能會死亡,這是客觀現狀。但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努力在行業發展的轉折時刻抓住機會。
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