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11-15 15:52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徐海云
在資源日益緊張和環境問題愈發嚴峻的當下,如何有效利用廢棄物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RDF(垃圾衍生燃料)作為一種新興的廢物利用方式,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徐海云作為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的總工程師,憑借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深入剖析了RDF在垃圾焚燒中的應用前景。他指出,將RDF直接引入垃圾焚燒廠并不具備明顯優勢,但如果送去水泥廠或許可以。
徐海云
以下內容節選自《海云說》:
十幾年前,徐海云前往浙江安吉(“兩山論”的發源地)考察有關RDF項目時,該項目企業老板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將RDF作為燃料棒用于焚燒發電,是否就可以不將其視為垃圾,從而省略焚燒煙氣處理并可以不受限于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煙氣排放標準?
徐海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表示,盡管RDF被當成燃料棒,但其本質上仍然是垃圾。從化學成分來講,RDF里面依然有污染因子,例如塑料中含有氯元素,即使做成RDF,這些有害物質依然存在。因此,無論是直接焚燒還是作為燃料使用,都需要經過嚴格的煙氣處理過程,以減少環境污染。所以不是說你前面付出了,后面就一定可以簡化一些標準和程序。
徐海云指出,早期如流化床等技術之所以逐漸被爐排爐取代,主要是因為后者具有更短的操作工序鏈,有利于控制總體成本。類似地,將垃圾轉化成RDF而增設一道工序不僅增加了成本負擔,還可能導致運行穩定性下降及管理復雜度上升。
所以,對于焚燒企業來說,在廠內直接焚燒垃圾并通過提高熱值來獲取更多效益顯然更為經濟。RDF如果進垃圾焚燒廠沒有任何優勢,但如果是去水泥廠或其他廠,或許可以。
在德國等國家,即使將垃圾制成RDF送往水泥廠,通常也是需要向接收方支付一定費用以覆蓋相關環境保護措施產生的成本。相比之下,國內部分企業期望通過銷售RDF給焚燒廠來獲利,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邏輯。
事實上,國內外許多嘗試過RDF路線的企業最終大多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與RDF相關的垃圾熱解氣化技術,也不過是被加拿大、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包裝得較為先進,實際上熱解過程同樣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熱解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和殘渣仍需妥善處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其次,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克服設備投資大、穩定運行難等問題。
所以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操作中,簡單地將生活垃圾轉化為RDF或采用熱解氣化技術都無法擺脫傳統焚燒模式所帶來的環境、成本、管理壓力,這也反映了單純依靠改變廢物形態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化利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海云說》是由E20環境平臺制作的一檔視頻節目,由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主持,特邀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為主講嘉賓,主要講述中國固廢領域的相關話題,特別是垃圾焚燒領域的發展歷史、技術現狀、政策動態及未來趨勢。
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