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12-20 11:03
來源:
作者: 徐海云
現場發言視頻實錄
長期以來,住建部市政公用行業專委會成員、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云的“能言敢言”風格給業內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16(第十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徐海云作了題為“防‘忽悠’干擾,讓生活垃圾焚燒發展走向正軌”的發言,對當前固廢行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根據徐海云現場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感謝E20邀請我來介紹感想,但是從某種程度上,我不是很想來。因為我發現我的思想和國家目前的很多東西對照來看,可能不太入流。十幾年前,我在首次固廢論壇上,曾針對一個號稱世界先進水平的垃圾處理技術,提出凡是號稱世界先進水平的垃圾處理技術都是假冒偽劣的。這家企業當時在上海建設一個垃圾處理廠,聲稱95%的垃圾都實現了資源化,這家企業在上海等地建設的垃圾處理設施現在已經“灰飛煙滅”了,但是,到今天國內過度垃圾資源化的思想仍在彌漫。過度資源化的典型典型語言就是“吃干榨盡”,其特征就是得不償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匹配;過度資源化的后果,就是假冒偽劣、坑蒙拐騙。
我們已經站在了垃圾分類、回收的山頂
垃圾處理的方式分三種,一種是回收利用,一種是焚燒,一種是填埋。
回收利用也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的回收利用,作為二手品繼續用;第二種是材料的回收利用,比如金屬、玻璃、塑料等。在國內,這兩種回收利用都是撿廢品的人在做,政府部門、環衛部門基本沒有參與。還有一種回收方式是有機物的回收利用。有機物的回收利用需要考慮源頭分類、考慮成本、考慮需求。如果回想一下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的垃圾處理,就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最早我們是在做堆肥處理,做不下去才搞填埋,填埋搞不下去才搞焚燒。
目前有人(注:是深改辦提出的,但要公開發表還是隱晦點)要求搞強制分類,仿佛我們垃圾里面還有很多資源要回收。下圖是我個人研究的數據,如果把廢品計入垃圾的話,2014年,我國回收利用率是27%。把美國、歐盟、日本都列在一起,可以看到德國回收利用率最高,65%;日本最低,20%。德國和日本都是公認的垃圾回收做得特別好的國家,但是為什么數據差這么多?這是因為各個國家統計口徑不同,回收利用率只能作為參考,回收利用率高,并一定表示回收利用水平高。如果我們要跟發達國家對比,如果要詳細研究,必須要搞清楚統計口徑,才能搞清楚回收利用的真實狀況。
我要講的第一個觀點是,我們國家的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已經很高了,不能再高了。拾荒人遍布大街小巷,大家有目共睹。以下舉三個例子說明:
第一是廢紙,這是生活垃圾中可以回收利用占比最大的部分。我國廢紙回收率不到50%,發達國家是70%-80%。但實際上,我們國家的廢品回收利用率已經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其實是消費水平的不同導致,發達國家人均在兩百多公斤,我們的消費水平還不到80公斤,只有高消費才有高回收。
第二個,易拉罐,垃圾回收里面價值比較高的部分,歐盟2020年定的目標是80%,實際上,我們國家應該接近100%,一扔到垃圾桶里就會被撿走,可惜沒有統計數據。
第三個是塑料,這是生活垃圾里面增長最快、體積占最多的。通過下圖(數據來自國家發改委、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到,紅色部分是百分之二十幾,藍色部分是百分之四十幾。歐盟27個國家,在2012年回收量是650萬噸,回收率是26%。但是在材料利用里面,有300萬噸,差不多一半是出口,而且87%出口到中國大陸。也就是說,中國大陸接受了發達國家主要的廢塑料。如果嚴格地同口徑相比,歐盟的廢塑料利用率應當是8%左右,日本、德國相比是5%以下,我們是30%左右。難道還需要增加嗎?
統計口徑不一樣,簡單的對比是沒有意義的。2015年我看到的一篇文章,美國的一個學者亞當?明特調研后認為,中國的廢品回收率遠高于美國。然而現在國內還在做各種垃圾分類,我認為這是形式主義在全國扎扎實實地推進。
貌似有道理的熱點問題
中國的垃圾問題是什么?我認為根本問題是衛生問題,而不是分類問題。國內人人都會講,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這句話是對的,但從現實來講,必須考慮成本,必須考慮需求。目前,我國當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已經站在山頂,這是分類收集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當然缺乏統計。適宜的填埋場場地缺乏,達到環保要求的衛生填埋處理成本高于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沒有地方填埋,就必須要發展焚燒。
對于垃圾分類,業內還有很多看法。有人說垃圾不分類就不能燒,塑料不分出來會產生二惡英,有人說村鎮垃圾處理“因地制宜”,有人說要把生活垃圾通過預處理生產垃圾衍生燃料,這從理論上都是荒謬的。
國內受臺灣生活垃圾分類影響很大,上圖是2015年臺灣環境署的數據,紅色的部分是垃圾焚燒量,并沒有減少;藍色的是家庭垃圾,在減少,但他們僅將家庭垃圾算作生活垃圾,連大學、單位產生的垃圾都算事業垃圾。臺灣的廚余垃圾回收后來也做不下去,所謂堆肥主要是放在垃圾焚燒廠的垃圾池里,經過3個月時間拿出一點來做肥料。還有一部分說是用來養豬,這不是現代城市可以效仿的做法。而在農村廚馀一直用于養豬等。
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