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3-11 13:26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薛濤
上圖顯示的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能三角”,市場上任何的商業模式都不可能同時出現低投入、高利潤、強預期,但實際上我們行業曾經實現過——垃圾焚燒行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同時滿足了這三個指標。
首先,大家可能會說,八個億、十個億怎么會是低投入呢?不!前面說了,二十年前的八個億呀,那就是高投入。但后面隨著很多企業的上市通道打開、融資渠道多元化,八個億對這些企業來說可能真不算什么,尤其是像北控水務、光大環境、首創環保這樣的國企,有著雄厚的資本金和更低的融資成本,相對來說,八個億基本可算作低投入。
第二,大家尤其是資本對垃圾焚燒行業有非常強的預期。二十五年的特許經營期,以及保底量設定,讓焚燒企業的財務測算相當清晰,也帶來了相對長期穩定的收益預期。另外,隨著經濟發展,焚燒垃圾量越來越大,同時垃圾的熱值也越來越高,噸垃圾的發電量越來越高,這些都讓垃圾焚燒企業在曾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維持著高利潤,北控、光大環境、首創環保在2010年前后投運的幾個廠利潤也都很可觀。
我們曾經存在于這么一個理想國中間,溫暖又舒適,所以當冬風一到的時候,就難免感覺到冰冷刺骨。
物形之,勢成之
大家知道,我去年底磕了三個月的《道德經》,從七月開始,到九月份結束。如果當時再不結束,我可能也沒法再站在論壇現場了,的確太耗體力!
在磕經的過程當中,《道德經》里有一句典型的話:物形之,勢成之,我想在這里分享一下。這段話特別簡單,在佛經里叫因緣和合,說白了,就是你做好自己的“物”,外部的“勢”到了,你就成功了。
在磕經的下半段,我沉迷于中國的文字之美。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文字皆為“表音”符號,雖可以實現文化和口語的變遷的同時隨進,但是由于形態過于變化和靈動,而大大弱化了文化傳遞的作用。而漢字是現存文明中唯一能夠同時實現“表意”和“表音”的文字。“表意”即象形,中國的象形文字在演化與發展中間傳承了幾千年的古意哲理,和“表音”相互共振,促進了東方文明的延續。因此,如果理解了中國文字之美,你就能知道我們東方文明確實是有可能全面并列于世界文明之巔的,也應該對我們十三億巨國的未來前途有所信心。
回到“物形之,勢成之”中的這個“勢”,一般會簡單地理解為借勢而為、順勢而為、用力順著勢的方向做,但其實這并非“勢”原本的意思。
“埶”是“勢”在先秦的古字,左邊是個土,右邊是個丸,里面沒有“力”。簡單的意思就是,一個圓球處于土墩的斜面即將滾落,注意,是右邊(上圖,右)。廣東雋諾環保總經理聞靚聞總(相關閱讀→如何為循環經濟提供可持續獲利的解決方案和路徑?)在其演講中提到,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就是熵增的。在戰略研究中,一個企業的生存本身也是熵增的。熵增其實就跟這個“勢”一模一樣,我們從來都應該處在右邊這個圓球的狀態,也就是說理想國從來不可能持續存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階層迅速拉升的三十年都是偶然的,必然的是熵增,是圓球會從斜面上掉下來,同時需要持續用力、對外做功以回到碗頂,而不是像左邊的圓球一樣可以永遠悠閑的躺在理想國里。
站在未來看現在
那么,我們又需要問:怎么才能做出正確的戰略?
在我認為,首先是要用謙遜的姿態和換位的能力看待過去的企業家,能夠學會站在過去看過去。就像我們的綠谷工作室不斷寫行業的老人物一樣。另外則是要依托過去的經驗,預測現在的政策在中國國情下會產生哪些變化。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站在未來看現在,就如上面圖示的文字。而這,也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主題。
2016年,劉建國老師曾對我們的垃圾分類做過一個預判(相關閱讀→劉建國:求真務實構建生活垃圾分類中國模式),如下圖:
我也很驕傲地說:7年前,我就開始呼吁,PFI是PPP中間最大的毒瘤。今年,發改委的115文發布,我這個觀點終于得到了官方認可。(下圖左下是我2016年發布在“道PPP”上的文章,下圖圖右是文章中我提出的關于PPP四分類基本理論,其中的c類就是指PFI項目)
在我即將出版的新書《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中,我寫了過自己的一段感悟:一個人對對歷史(過去)理解越深,也就更容易理解和看到未來的趨勢,這就是學會了站在未來看現在。一個人跨越時間維度的能力越強,就越會從重復的偶然中看到必然,就越能看穿事件本身背后的方法論規律。
說這些,其實是想說明,為什么我們需要站在未來看現在。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相對好地做到準確預判,以抵抗未來的不確定性。
站在未來看現在,環保行業重資產公司最核心最擅長的投資運營未來會逐漸從左邊向右邊偏移,甚至離開特許經營進入純商業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市政環保領域對地方財政的強依賴和強綁定模式逐漸被打破。這個,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里進行專門分析,歡迎繼續關注。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