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2-28 09:31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2002年:在技術政策基礎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通過,并于2003年開始實施。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關于嚴格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通知》,擴大一級A的應用范圍。
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關于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修改單》,內容同2005年的通知類似。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后,一級A成為新建和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的普遍標準。
2012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 11/890—2012)出臺,由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由北京市環保局、北京市水務局共同組織實施。這個地標中的B標準已達到了準地表IV水的標準,而A標準則幾乎達到了地表III類水的標準。由此,引領眾多省市邁入IV類水時代。
2015年: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征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提出了2002《標準》的修訂版本,在質疑聲中處于懸停狀態。
2022年1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征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修改單(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提出對于COD、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物項目,其日均排放濃度超過規定或者一次監測排放濃度超過規定,均為超標。修改單中增加了:一次監測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也就是瞬時值的標準。
06 結語
2002年頒布實施的《標準》有效促進了中國污水處理廠的有序建設和發展,對水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污水處理領域產業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環境產業向來是唯政策馬首是瞻的產業,至少在市政污水處理領域,政策一向是第一推動力,不斷提高的標準和日益嚴格的監管,帶來環境需求的廣域化,打開了越來越多的環保新需求。
《標準》直接帶來市政污水領域一輪一輪的提標改造,造成紅紅火火的市場局面,也激勵著產業主體在技術應用方面力爭上游、百花齊放。
標準中一些新的指標和新的體系真正的啟動是在2006年1月1號,對“十一五”期間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有比較好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對一些九十年代建的污水處理廠提出新的要求。
標準里綜合考慮了水污染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的排放標準以及污泥的排放標準。首次將大氣污染,污泥的達標問題列入。這些都對產業界的市場與技術起到了指揮棒作用。
甚至一個不那么起眼的具體指標,都能在意料之外成就一批企業。王凱軍老師曾說,從回用標準到排放標準,有個別指標是應該調整的,比如:SS(固體懸浮物濃度)的標準值。
但正因為SS的標準值沒有調整,造福了一些企業:浦華環保的濾布濾池技術,碧水源的MBR技術,都是因為標準要求應該控制懸浮物,才得以迅速推廣了幾千萬噸的規模。而新大陸的紫外C技術,也是因為“一級A”的標準才發展起來的。
無疑,這20年來,我國污水處理領域的技術革新,差不多都是圍繞《標準》來的。
種種具體而微的細節體現了標準對技術導向的重要作用,政策對市場的導向作用。但,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標準在造就一些技術和產業主體綻放的同時,也會無情吹落一些技術和一些企業。
隨著業態變遷和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標準》始終是在客觀上一點點調整產業的航向。無論有何局限,有何爭議,《標準》作為技術政策,終究是讓中國的污水處理產業形成了自身特色,培育出了一批各有所長的產業主體,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基礎。
關于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得失和爭論并存,其背后是經濟社會發展污水排放、污水處理和水環境安全之間的平衡,是治理目標和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之間的博弈。
回顧《標準》發布后的這20年,可以看出,環境技術方面的政策也是一代傳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一水奔流,滔滔不絕,最終是記功碑、彰善祠,還是判決書,也許還有待下一個20年評說。
參考資料:
1. 環境部擬提高城鎮污水廠最高允許排放指標!王凱軍談修訂背景及技術要點等,生態環境部
2. 王凱軍丨環保回憶錄:“一級A”的由來
3. 溫家寶在太湖、巢湖、滇池污染防治會議上的講話
4. 北京四中院:認定城鎮污水處理廠廢水超標排放需以24小時混合樣為準,環保產業法律實務
5.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比較和發展趨勢探索,凈水技術
6. 城市污水處理排放提標 終點還在遠方? JIEI創新實驗室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