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2-07 09:59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如果把環保市場比作江湖,2021年的江湖,與以往有些不同:E20傳播中心統計了2021年的100多起收購案例,涉及金額超過800億元,或可稱為往屆之最。(推薦閱讀:依舊是群雄爭霸,一年120起,且看2021年環保收并購風云)
為什么是2021年?不同的企業分別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這些不同的選擇背后,展現了什么樣的企業境遇和市場狀況?這樣的格局里,呈現著什么樣的市場機會?
為什么是2021年?
一般來說,當市場發展火熱,或者陷入低迷時,買賣現象會比平時更多。
市場火熱時,有實力的環保企業想快速地跑馬圈地、開疆拓土,便傾向于買買買。買項目嫌不過癮,那就直接買公司。遇到不好買的,就合資。一些非環保的企業,看著環保市場不錯,也忍不住加入進來——自己沒有基礎,沒關系,有錢。
市場中,因為買而快速做大做強的企業也多有案例,遠一點的說,比如北控水務買中科成、首創股份買百瑪士、瀚藍環境買創冠中國……一個個并購案例,都成就了行業大佬,近一點的說,盈峰環境買中聯環境、中國天楹買Urbaser,都躋身固廢年度十大企業陣營。
當市場低迷時,一些生死存亡的企業無奈何選擇斷臂求生,一些心灰意冷的企業或一賣了之、另尋他路。一些家底厚的企業想著賣出一些無關打緊的存貨換點錢花,廣積糧同時深挖洞,在一些細分市場發掘新的機會或者瞅準時機逢低買入一些好資產;順便趁著買方市場盤一些有價值的企業或項目......
這幾年,隨著銀行融資收緊、政府支付困難、央企國企搶灘,一批水務民營領先企業因為自己和環境的原因,先后委身央企國企,共同演繹出一場環保悲情劇。如今,一些地方政府紛紛成立環保平臺,央企國企主導市場的格局已定,民營環保企業要做的就是當好自己的配角。而這個格局將延續到何時,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從發展趨勢上看,環保市場的兩大主力陣地,市政污水市場在早先幾年就已經進入存量時代。垃圾焚燒市場,先是遇到了國補退坡,然后是十三五期間新增也即將到頂。環保監管趨嚴,讓工業環保治理市場有了更多機會,不過也取決于工業市企業的治污實力和治污成本。其他細分領域冷熱不均,也都在發展中孕育著變局。尤其是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機會,讓更多的企業得以上市,也讓市場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整體來說,2021年,肯定不是最好的時代,也不能算是最低迷,是挫折后保存著希望,成熟中孕育著新機。尤其是持續一年多的疫情,讓一些市場項目和企業發展被迫延遲,在疫情逐步消散之時,買賣的需求與行動的爆發,也貌似是應有之意,恰逢其時。
2021年的收購市場,不同的悲與喜
若以收購市場的景象觀察,不同的企業,冷暖自知。而買與賣,對于不同的對象,也有著不同的悲喜。
首先是之前一些行業大佬如博天環境,期待牽手中國能建葛洲壩生態,復制碧水源等陷入水務PPP危局企業的脫困之路。曾經的股市“妖股”三聚環保,最終被海淀國投控股。中持股份也跟隨大勢,牽手長江環保集團。博世科被廣環投控股,巴安水務實控人也變更為濰坊高新財政金融局。一系列變化背后,是央企國企高調入局,與環保民企的英雄氣短,前幾年的市場“劇變”仍然余波未定。
觀察2021年并收購欲轉讓統計表(如文末收購統計圖)的轉讓者情況,一些是因為被轉讓標的未達預期,不僅如同雞肋甚至會造成拖累,不如賣掉。比如首創環境轉讓深圳廣業環保46%的股權、華儀環保轉讓一清環保工程85%股權、德創環保轉讓德納工程60%股權、國電環科轉讓國電聯合40%的股權,都數此列;一些則是直接為了償還債務、擺脫經營困局,如齊合環保、三聚環保、巴安水務、中滔環保等;還有一些不想再吃前幾年一些冒進企業的苦,意圖聚焦主業,提高流動性、降低負債率和經營風險,如津膜科技、中環水務、云南水務,北控十方、清水源、海森環境和華騏環保。康佳集團和遠興能源則是發現了主業的新機會,果斷選擇回歸;這里面,中國天楹轉讓前兩年剛買來的Urbaser公司的100%股權引人關注。之前的買入交易曾創下行業記錄,后來跨入固廢領域年度十大企業榜單,Urbaser也算立了大功。現在再次賣出,中國天楹的解釋是:Urbaser公司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未來企業將瞄準新能源賽道,搶占未來全球零碳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未來的事情還有待觀望,但一些已經入行的國企對環保的布局正在一步步加深。如山東水發集團,連續賣掉旗下4家房地產公司,只為進一步聚焦水利水務主業戰略,并收購杭州錦江集團8個餐廚項目,加碼環保市場,要打造細分領域標桿。天津環投收購泰達環保和泰達再生100%股權,布局大環保產業的意圖明顯。浙江巨化集團收購子公司巨化股份擁有的巨化環保70%股權和衢州市清越環保46.85%的股權,以讓巨化股份聚焦其主責主業,避免與自己的環保業務同業競爭;另一家央企中國誠通生態也因為如此原因,收購了子公司岳陽林紙擁有的湖南誠通天岳環保51%的股權。另外如武漢控股收購武漢工程,重慶水務整合給排水業務,以及廣環投加碼控股博世科、廣州工控集團成為潤邦股份的實控人等等,都體現了這些央企,以及地方環保平臺與重點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戰略進取。
而在收購市場之外,則是更多的央企國企縱橫,更多的地方紛紛成立自己的環保平臺。曾經引領市場發展的很多民營環保企業,有的已經消失,更多的被接盤,新的時代已然開啟,對于更多的民營環保企業來說,大的市場格局已定,未來,做好獨特的配角也許是很長時間一段時間的命運。
同一個環保世界里,不同的企業則經歷著不一樣的命運,也面臨著不同的選擇,這或許正是市場的殘酷之處,也同樣體現了大市場下的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正給了不同資質的企業更多選擇自己未來的機會。
交易格局里呈現出哪些機會?
整體市場不是最好的年代,也或許還沒有從這些年的低迷中徹底走出來,但對于一些在這年的市場危機中存活下來的企業來說,他們應該將有更強的抵抗打擊和競爭的能力,將可能走向更長遠的路,而一些危機后仍沒有消失甚至出現的新的機會,也許會成為他們未來的黃金賽道。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