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6-01 13:12
來源: 綠茵陳
作者: 王凱軍
這個工程研發中心做三件事:前兩個是生物天然氣和餐廚垃圾,第三個是生物質。當時我給甘海南分析市場:填埋氣有多少?餐廚垃圾有多少?生物質有多少?告訴他最大的市場是在生物質,今后的“藍海”在那里。
因此,清華大學-山東十方環境與生物能源工程研發中心為十方之后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十方迎來第三次機遇,也是再一次轉型,它2020年被北控收購,就是依靠餐廚垃圾、生物質為主線、為基礎,進行了換股。
Part.06
轉型成功后曾謀劃到德國上市
十方從2005年開始轉型,大概有5年多時間,甘海南完成了戰略布局。截止到2010年,銷售額1.023億元,凈利潤3050萬元。
十方基本形成了兩方面的優勢:一是有一部分存量的有機廢水UASB厭氧處理項目,二是進入了天然氣領域,當時有接近十個項目,而且盈利比較好。
并且借助清華大學-山東十方環境與生物能源工程研發中心,十方已經開始布局餐廚垃圾領域,2010年拿下了昆明市餐廚垃圾項目,這是國內首個餐廚垃圾BOT項目。之后,由于轉型后有了充足的現金,靠自有資金又建立了濟南、青島、煙臺等餐廚垃圾項目,這一時期在E20環境平臺下屬的中國固廢網的餐廚垃圾處理企業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并入選餐廚垃圾處理經典案例集。
這個時候的十方已經基本完成了從環保公司到環境能源公司的轉型。
聯合研發中心此時對十方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第一個承擔了國家的餐廚垃圾863項目。并通過清華這個平臺,跟德國厭氧產業界建立了密切聯系。
甘海南的第二個餐廚垃圾項目在濟南,就是引進的德國UTS公司的技術。他請的顧問,包括德國亞琛大學的一位教授;可再生能源領域現在非常有名的李俊峰是當時他的獨立董事。(注1:李俊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副所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科技顧問,中國再生能源學會和中國沼氣學會副理事長,國際風能理事會副主席,國際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委員會副主席。注2:UTS公司即德國UTS Biogastechnik GmbH公司,該公司始建于1992年,在2007年改名為UTS Biogastechnik GmbH,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先企業,并被認為是沼氣技術領域先驅。)
2011年底到2012初,由于轉型后企業發展態勢很好,甘海南開始考慮上市,公司業績已經滿足創業板條件。當時國內上市排隊時間比較長,IPO異常艱難,審批經常長時間停滯,2008年12月6日-2009年6月29日是一個A股空窗期,2012年11月3日-2014年1月又有一個長達14個月的空窗期。
他考慮過新加坡,但在新加坡上市市值不是特別好,就開始籌備到德國上市。
有一家環保公司2007年在德國成功上市,命名為中德環境,其董事長陳德峰跟我們團隊(指北京環科院)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們曾幫助他第一次創業。中德環境是第一個也是到現在為止唯一一個在德國上市的中國環保公司。
甘海南找到我,問我能不能一起去國外路演。路演一詞當時還顯得很神秘,我想,這聽起來很有意思,也是了解金融界的機會。
出去以后,就打破了路演的神秘性。實質上沒有什么宏大場面,國外的公司全是在老舊的建筑里,內部裝潢倒是非常奢華。三五個人,坐到一個小會議桌旁,就開始介紹。
我們用一周時間,從德國、瑞士,一直跑到英國見了十幾個投資商(金融機構),馬不停蹄地講。這些投資商好像還非常忙,都有好多約會安排,人家就給半小時或15分鐘。我們進去以后略一寒暄,馬上就拿出PPT開始講上市募集資金用途、公司業務等等,講完也就五分鐘到十分鐘,人家再問兩三個問題。有的就當場表示,說如果你們要上市的話,我們可以給你投幾百萬歐元,可以認購一些,有的說我還可以讓朋友一起來投一點。
我當時不太懂金融,就覺得上市好像是唯一途徑。但是那些投資商聽完后,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上市呢?債券不是更好嗎?我后來查閱了企業債相關的資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就感覺,在國外,金融市場非常成熟,金融產品有很多,上市募資和企業債的效果差不多。
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我們的環保產業剛起步時,我們跟國外的交流還不是太通暢,有一批香港公司就專門做代理,幫助內地打開窗口。在國內,最典型的就是金州這種類型的公司,積累了初始資金以后,成立了一批環保公司。這些代理公司的人基本上是歐美歸國人士,以及最主要的是一些香港人。
讓我吃驚的是,在融資階段,甘海南找的財務總監和幫助融資的人,也是香港人。后來我覺得香港是一茬一茬地在收獲國內市場。合同條款是成了以后,他們收公司3%-5%股份的傭金。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掙錢太容易了。我當時感覺,在香港人之后,國內金融界人士可能會借公司上市,大掙其錢。
去德國上市的后期,國內市場有開始活躍起來,PE倍數超過15倍,所以十方最終在中國完成了A輪融資,但是后來被早期EPC工程拖累,沒有直接上市。我感到一個公司的發展,個人的努力雖然很重要,但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往往更重要的是時機和氣運,正所謂“時也,命也。盡人事,聽天命“。
最終十方公司在我的幫忙和推動下,于去年被北控系公司合并換股,完成了間接上市的華麗轉身。中國的環保企業,似乎總逃不掉“科技—資產—資本”的發展路徑,這其中的得失,又是一個值得書寫的篇章。
編輯: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