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專欄 > 正文

王凱軍丨環保回憶錄:水解酸化與中科成的起步

時間: 2021-05-18 13:39

來源: 綠茵陳

作者: 王凱軍

  王凱軍老師少年成名,在科研上卓有成就。特別是,他和中國第一代環保工作者一起工作,經歷了中國環保重大事件的全過程。

  去年值王凱軍老師60歲生日,在弟子們的一再要求下,他開始陸續回顧從業以來的經歷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口述了《環保回憶錄》。綠茵陳和高嵩團隊等一起,有幸記錄整理相關內容。

  昨天(5月17日)恰逢北控水務(中科成)成立二十周年,征得王老師同意,挑了相關的一個片段,以饗讀者。

  水解酸化

  如今,在水處理領域,水解酸化工藝是行業通用知識的一部分并具有相應的設計標準和規范,是難降解工業廢水、醫藥化工廢水、染整廢水的工藝標配,已應用到了上百個城市污水、幾千個工業廢水的處理項目中。

  但很少人知道,這是一項少有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造。

  水解酸化是王凱軍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工藝概念。在中囯城市發展初期,大量工業設施使城市污水可生化性越來越低,國內的經濟發展狀況則遠遠不滿足高投資、高耗能污水廠的建設需要。水解酸化的橫空出世,成了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

  01 在應用中繼續創新:我們開發出改良SBR工藝

  1996年后,從現有技術短板及現實需求出發,我們嘗試通過技術改進來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降低投建運營成本。

  我們開發了一項“改良SBR”工藝,取名為“內循環交替式的活性污泥法”,即AICS工藝。AICS工藝主體是一套內循環、交替式的四溝曝氣池,通過兩個措施改善了問題:一是把中溝加大提高池容利用率,二是增加“內循環”系統改善污泥均勻性——在邊溝上加一個水下推進器,把污泥迅速推到中溝來,使各池中的污泥濃度基本相當,有效緩解三溝交替式運行帶來的污泥分布不均勻問題。由此計算得出的池容利用率達到71%,相比之前提高了20%左右的池容利用率。

  水解酸化疊加AICS工藝,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把握和信心。使我在城市污水大發展時期“通過項目示范、進而推廣全國”的雄心愿望又開始萌發。

  阿克蘇污水處理廠項目是在1998年左右落地的,是我的研究重點從厭氧回到水解之后,親自做的第一個大的工程。阿克蘇工程規模6萬噸,采用水解-改良SBR(AICS)工藝,工藝水解設計為兩個系列,每個系列水解池處理3萬噸/日,在水解池后接一個曝氣池。

  阿克蘇項目之后我們更有信心“項目示范、推廣全國”,這個項目首先解決水解池的大型化放大問題,曝氣池本身的放大不是問題,這樣水解-好氧工藝應用在10萬噸以上的技術瓶頸就解決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項目是AICS工藝首次應用,是從理念直接走到生產規模,沒有經過小試和中試,這是阿克蘇項目的意義所在。

  在這之后,我們用水解技術做了多個城市污水項目。對照這個夢想,項目示范做到了,推廣全國還差點意思。

  當然,作為一個技術專家,我的技術興趣馬上就開始轉移。依靠我個人不可能完成在全國污水處理廠的大規模推廣。我不斷向企業界推介這一技術,很快等到了合適的人。

  02 遇到知音:從技術和商業模式兩方面啟發胡曉勇

  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胡曉勇通過當時的全國科協副主席高潮先生找到我,拉著他和我見面。

  記得我們第一次見是在友誼賓館,胡曉勇說他從商多年,現在想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談了幾次,每次都挺長時間。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和胡曉勇有多次合作經歷,城市污水、城市污泥焚燒、海水淡化等等。他是我在行業中非常佩服的一個人,他有非常敏銳的商業推斷能力,具備把復雜的技術問題簡單化的能力,同時又有很強的決策和執行力。

  城市污水的合作,當時有兩個契機,一是環保部正在倡導把城市污水處理的噸水造價成本降到800塊錢以下;二是我之前和龍凈環保的掌門人周蘇華先生策劃龍凈進入污水處理領域時,有一些商業模式方面初步的想法,但沒有落地,這些想法現在可以很好地用到胡曉勇身上。

  除了工藝情況、技術特點外,我和胡曉勇重點談了兩個觀點。

  第一,企業做環保項目不要跟大的市政設計院合作。我說,各大市政設計院的定位是給國家干活,有自身的利益取向,不是為企業服務,與企業的價值取向不一致。市政設計院出的項目,通常造價都做得很高,在當時的情況下,噸水造價高達1500-2000元。

  和胡曉勇談的第二個內容,是關于BOT模式,我分析污水處理廠真正實質的投入不用那么多。

  我給他舉了個例子:一個1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如果跟我們(指當時的北京環科院)合作,由于我們的技術優勢,不到1000元/噸的投資就可以做下來,這樣看起來總體需要不到一個億的投資。而這一個億投資,實質上只要有3000萬就可以。為什么只需要三分之一呢?這還是從我之前自己下工地、搞建設的經驗中得到的啟發。

  上世紀90年代時,國營建筑企業分一級、二級、三級。當時沒有計算機做預算,都是用拓藍紙,做好后在預算表最后部分蓋上一個方章,是每個施工隊都有的長條章,叫“法技勞”——法定利潤、技術裝備費、勞保支出三部分的固定成本。一級企業大概33%,三級企業31%。也就說預算中有三分之一是企業利潤,這意味著1個億的投資中,有三分之一的錢可以不花;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是付給施工隊、設備供貨方的錢,可以等工程后期再給。出乎我意料,這個分析,被后來的北控用到了極致。

1621315972951072.png

  2010年,我和胡曉勇在北控十周年活動上

  03 胡曉勇創業史:塔子壩污水處理廠的建成與神奇的371

  其實那時候,胡曉勇的兜里只有幾千萬的資金。他的判斷力在我們的合作中起了第一次作用。

  他對于我這套技術比較信任,說干就干,用他從商掙的錢在四川省一個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綿陽市,與九院(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了合資公司中科成,開始了第一個項目。根據其公司資料,中科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17日。

  雖然這個公司和地方當時寂寂無名,但是公司在建立之初有三名核心風云人士,現在都是水業巨頭。除了原北控水務掌門人胡曉勇之外,另一個是侯鋒,當時在九院一個環保所當所長,現在是中國水環境的掌門人;還有一個人是現在北控水務總裁周敏,周敏此前在浙江一個縣里的銀行工作。

編輯: 王媛媛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