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5-18 13:39
來源: 綠茵陳
作者: 王凱軍
合資公司搞起來以后,第一個項目是綿陽塔子壩10萬噸污水處理廠,我們北京市環科院承擔他們的設計,用的就是水解-AICS工藝。
綿陽當時已建有10萬噸/日規模污水廠一座,外國政府貸款項目,投資1.5億元;擬在原址二期擴建10萬噸/日規模污水廠,場地非常緊湊,要達到20萬噸/日處理能力;中科成擬對一期污水處理廠采用TOT方式收購,采用BOT方式建設二期污水處理廠。公司只有9000萬元,當時BOT模式剛剛開始,還沒有盛行,融資渠道不通暢。
這就是當時中科成第一個市政污水處理項目面臨的狀況:沒錢、沒地方、沒融資渠道。找大公司做,不會少于1.5億。但我說找我們做,按我講的方式,能把錢省下來。
最終,二期工程采用BOT模式,采用我們的水解-AICS工藝。這個技術幫胡曉勇實現了:占地面積省,剩余污泥量少,最為關鍵是運行成本可降低20%左右。
我們在現有污水處理廠的邊兒上,就用一期剩下的一條兒綠地,建成了10萬噸/日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比它原有的地方小得非常多,占地只有52畝,投資也只有8000萬。真正實現了我的每噸污水投資少于1000元的承諾。
“一期、二期工程對比”
建成后
對比之下,投資比外國政府貸款項目低很多,這樣他們的戰略目標也就達到了。三分之一的錢,這個廠子就能建下來,慢慢收費,靠收費的錢付費,一點一點提高付費比例,后來又把一期的項目TOT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帶來了中科成及以后北控水務的騰飛。
當時他們網站上寫著:“為使自身技術、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比利時……等國的大型環保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北京環科院……等院校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有效提升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水平?!?/p>
他們把北京環科院列在合作的第一位,也就說明,當時確實是我們給他們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關于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事。這個污水處理廠的門牌號是371,北控水務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碼也是371,即北控水務集團(00371.HK)。
創業之初的中科成
前段時間我跟北控的人聊天,他們還說綿陽這個廠是他們最盈利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將近30%,不到5年就收回了成本。我認為是因為我們的工藝好,不過后來周敏說,主要是因為合同條款寫的好,那個合同是他一次一次地改出來的。
隨后,有了第二個項目,也在綿陽,規模3萬噸,工藝也是我們設計的。
第三個項目在北京房山,他們聯合我們,投標排名第一。但房山那邊說還有6公里管道要建,需要先墊錢,相當于后來的BT模式。胡曉勇當時沒錢,且對于大額投資比較保守,就讓給了競標第二名的恩菲。其實這個項目的方案設計我們都給做好了,幾年以后胡曉勇非常后悔地說,當時太保守了。
中科成的第四個項目在膠州,但在這個項目中,由于胡曉勇在控制成本上太有天賦,給我們的設計費壓得太低,我就和我的同事賈立敏商量不再和他合作設計了。后來他請了東北院北京一個分院做的設計,最終方案也拿過來讓我看了看是否合理。
04 事后思考:外行與行家,勝事誰復論
可以說,胡曉勇起步的那幾個項目,我們給了他很大的助力。在這之前,他們沒有做過一個城市污水項目,我們算是他的啟蒙老師。
我想,可能也正是因為他之前不在行業,所以他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腦袋里沒有條條框框。
舉個對比的例子。
大概在2006年的時候,我和許國棟(時任金源老總)有過我們之間的第二次機場談話,第一次機場談話后面章節會提及。
許國棟當時表示說要退出城市污水領域,因為沒有利潤。我說不可能,并且讓他下面的人給我發了兩個項目(昆山吳淞江工業園區、北京金源經開污水處理廠)的數據資料,我給他分析一下。
他要求給他們的技術人員講一講,我說技術人員不行,需要管理層的人聽。因為,從我和不同設計院、技術同行交流過程得到的經驗是:水業的技術界求同容易,存異難,要改變別人的看法,讓其接受你的思想非常難。而決策層由于要考慮公司的效益,更容易接受新的技術和想法。
回去以后我收到兩個案例的詳細材料,準備好了PPT,給他們管理層講了我在金源的唯一一次課。
在會議上我給他們提了三個問題:為什么現在不采用傳統活性污泥法?現在的延時曝氣設計污泥可以穩定嗎?SBR是高效工藝嗎?并告訴他們:采用活性污泥可以節省50%的投資和能耗,中高負荷可以節省50%投資,不采用SBR可以節省50%投資。
我說完各種方法以后,看出來大部分管理層的人都不太同意我的意見,但是礙于面子沒說話。許國棟當時就拍板說:我看節省投資20%是有可能的,而僅僅簡單的做一些工作可減少10%是有保障的。這說明公司決策靈活人物雖然不很懂技術(許國棟經常自稱不懂技術),但是對于事物的判斷往往要比技術人員準確。
通過這次交流我初步感到,金源包括后來的中持技術團隊非常設計院化,但這并不影響我后來和他們幾次成功的合作。
許國棟可能聽進了我的意見,安排當時的總經理彭錦根聘我為公司顧問,但是不到三個月后,許國棟的主力團隊離開了金源。我一直不能釋懷的是,彭錦根無辜地持續付了我一年的顧問費。
這是一段和金源的小插曲。金源沒有嘗試的東西,胡曉勇一開始就聽進去了,前期他一直按照這些理念在做,也造就了早期中科成的一批元老和運營骨干極強的技術和成本意識。即使后來和設計院打交道,也大多由他們主導,他的人把概念設計做完后才找設計院,設計院基本上只是貫徹他們的想法。
編輯: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