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4-29 15:0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谷林
前幾天寫了一篇對視頻號的思考,大致總結一下就是:
1、如果視頻號按目前呈現的效果,不能生產出自己獨特的內容,那么就會成為與抖音等同質化的內容分發渠道,而自己又不具備先發優勢,以及更強大的視頻功能,大概率割一波普通微信用戶的韭菜后,然后被厭煩,最終步微視的后塵,被讀者拋棄。
2、個人認為視頻號最強大基本無所匹敵的資源在于龐大的用戶基數所統納的龐大的專業用戶群,尤其是以微信群為載體聚集的大量專業領域用戶,和品質優良的公號所聚集的大量具有相對高文化層次的讀者群。
如果視頻號能生產出對這部分用戶來說有用、有趣的內容,將注定雄霸視頻內容的天下。
而環保企業,就屬于上述的專業用戶。在目前視頻號里的網紅們的分發內容之外,視頻號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有什么樣的機會?環保企業該如何用好視頻號?這也是我這篇文章重點思考和探討的話題。
視頻號為什么對環保企業是個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一是視頻號獲得的支持。從目前來看,視頻號是在微視敗北后,馬化騰和張小龍親自抓的一款重頭產品,用以分享視頻風口的紅利、彌補自己在視頻領域的失誤。這樣的支持力度,對用戶來說無疑是個利好。
二是從視頻號產品來看,它是在微信公號、微信群、微信小程序之后出來一款主打視頻的產品。微信公號更多是圖文內容,微信群是及時交流,小程序直接對接商業和服務,朋友圈是熟人分發,視頻號正好填補了視頻內容的缺位,至此,微信系統的內容生產和傳播生態系統基本構建完成。
而抖音等視頻平臺一直以來最為欠缺,也一直最想突破的就是社交化的傳播生態。抖音以算法推動了內容在自身系統內的傳播,但多閃這樣的產品卻根本無法對微信形成外部沖擊。在商業上,抖音過慣了傳統的媒體廣告收入模式,開始深入促進平臺與商業的直接對接。
在這樣意義上,再看微信產品系這樣可以集合內容生產、傳播和商業的協同系統所能迸發的力量可能會非常強大。
三是對于環保企業這樣的專業用戶來說,業務主要依托于專業的生態鏈,除了如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等專業類媒體和專業會展外,并沒有特別合適的傳播通道。
也有環保企業在抖音上開設了自己的企業賬號,但據作者觀察,但基本都是效果慘淡。雖然抖音是個視頻平臺,企業有視頻傳播需求,但因為抖音的內容定位在娛樂和生活,滿足的主要是90后小年輕工作之余的休閑需求,與環保企業的傳播的目標客群不太對路,或許偶有數萬點贊,但表面的風光并能沒有轉化成想要的粉絲數,即使有了粉絲數,那些粉絲或許也不是企業主要想聚攏的客戶。
而微信,也是另一個環保生態鏈資源大量聚集的平臺:大量的環保從業者都使用微信,大量大專業微信交流群,和數十家專業公號,以及數百上千家環保企業公號。可以說,微信平臺里,聚集了環保從政府到投資到設計到建設到技術到設備等等全產業鏈資源。在這個系統里搭建自己的傳播小平臺,讓企業融入產業鏈,絕對是必然選項。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視頻號同公號一樣,雖然依托于微信生態,但它屬于自媒體,在遵守平臺基本規范外,想發什么內容以及如何發,都是企業自己說了算,不再受制于第三方媒體的定位和發布規則,也不局限于第三方媒體的效果,能做多好全看公司自己的運營能力。
比如有些環保企業的自媒體就做得很不錯。有的企業甚至利用自媒體,自個兒做起了行業媒體平臺,這事兒在以前可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如果說現在是最好的時代,那么,環保企業可以做自己的自媒體了,就是很好的例證之一。
在這個有才華就不會被埋沒的時代,環保企業的機會真的來了。
環保企業用視頻號干什么?
對于一些環保企業來說,開通視頻號,在公眾號圖文形式之外,企業又多了一個具有更立體、直觀效果的傳播工具。
相比于圖文,視頻的視覺效果自不多言。環保市場里,設備企業居多,同時項目也備受關注。這些都特別適合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展示。
E20環境平臺有家會員企業叫德華生態,主要以智能科技濕地為核心產品,為地方政府提供各類污水、地表水、雨水的系統解決方案。我參觀過其昆山市周市鎮珠涇中心河水體生態修復項目,和常熟新材料產業園生態濕地處理中心項目,在項目中參觀真的如同在逛公園,而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自己用無人機拍攝的場地視頻,很好地呈現了項目的整體規劃,造型獨特美麗,過目難忘。
記得也有看過其它企業項目的實景視頻,修復后的河水蕩漾著波紋,隨著鏡頭遠去,陽光傾瀉在水面,甚至有種如夢如幻的感覺。這絕對是圖文難以達到的效果。
還有德州一家畜禽糞便處理堆肥企業,發過來一些圖片和視頻,我至今腦子里記住的仍然是那轉動的機器和源源不斷流出的肥土一樣的產品。
這些都是視頻帶給讀者的不同感受。即使不講究技巧,最樸素的視頻,也有圖文無法替代的效果。如下面所示: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