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去年,在4萬億刺激計劃推動下,地方債務擴張一度成為中國經濟復蘇進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監管部門內部的相關資料顯示,全國各級政府融資平臺銀行貸款余額近6萬億元,其中項目貸款余額近5萬億元。很多地方融資平臺負債率已經顯著提高,有些甚至提高到100%,由于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貸款的實質是政府負債,這意味著在中國經濟“保八”成功的同時,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風險急劇放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上述還只是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至于隱性負債,現在恐怕連地方政府自己也說不清楚規模到底有多大。為了保增長,一些地方領導人將信貸上升為政績目標,紛紛加快投融資平臺的建設,新一輪“銀政聯姻”大潮再度泛濫,而相關監管部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相關的風險正隱含其中,也引起了央行等機構的注意。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終于引起了國內最高決策層的關注。在1月19日的國務院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強調,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盡快制定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措施,防范潛在財政風險。此前,去年12月,財政部緊急叫停了地方財政違規擔保的政信合作模式,而國家發改委也新設了隱形門檻,對城投債開始進行數量控制。
安邦咨詢人士認為,地方債務風險問題開始進入決策層的視野,意味著中央對地方高負債保增長的局面發出了警示信號,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已受到高度關注,估計更多調控地方債務風險的政策措施將會出臺,今年地方政府的債務擴張步伐將會趨緩,地方融資平臺“村村冒煙”的局面會趨于收緊,地方政府去年的融資狂歡日子在今年恐難再現。
實際上,最新的信息也佐證了中央的憂慮。《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從財稅系統可靠渠道獲悉,2010年元旦后不久,財政部等部門向各省級地方政府負責人下發了一份特殊的調查問卷——“政府負債調查表”。知情人士透露,從初步反饋的結果來看,在從省級向市、縣(市)和鎮(鄉)逐步下解的過程中,其暴露出來的數字讓高層越來越“揪心”。例如,2009年經濟發展在全國率先得到企穩回升的江蘇省,各級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率與其他諸多主要考核指標一樣“位居全國前列”。
今年又是一輪大赤字財政,地方政府靠上項目、抓投資搞經濟的勢頭絲毫未見收手,而目前地方在去年刺激政策之下的融資擴張速度又已到了極限,財政刺激下的投資大膨脹與地方政府資金緊張依然并存。倘若中央大幅緊縮地方融資平臺,斷了地方政府的財路,那么地方投資將陷入困境;但地方債務風險使得中央不收緊又不行,按照決策層的一貫立場,今年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政策基調可能就是“有保有壓”了,至于如何保、如何壓,這顯然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對抗博弈過程了。
那么,對于眼前可能的危機就只有“保”或“壓”兩種做法嗎?
對此,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顧問總編傅濤認為,若為了控制地方債務風險就一味采取收緊策略,禁止發債,顯然不是合適的做法;讓地方發債陽光化、合法化才是正確出路。目前地方債務累積風險主要是由于發債的不合理、不公開造成的,如果能夠讓地方政府發債以地方財政作為主體,操作過程象企業上市那樣做到公開、公正、透明,走法定程序,將利于當前陷入兩難境地的地方發債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正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所言,對于地方債,堵不如疏。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