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將陌生的低碳經濟概念強力灌入本以為與己毫不相干的人們大腦中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在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戰略價值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本月15日,中國銀行與環境保護部簽署了《關于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的合作備忘錄》,以共同支持中國環保產業和企業的成長。
中行董事長肖鋼還在當日同時舉行的“2009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高峰會”上表示,未來中行將進一步加大對有效益的低排放低污染項目、環保技改項目、環保設備、環保產品和環保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而據他介紹,今年前9個月,中行僅向污水處理和河湖整治項目新增授信就達數百億元。
在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看來,金融投向將成為影響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綠色投資將成為今后我國投資戰略調整的必然選擇。
環保業的推動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比較傳統的工藝處理一噸污水的造價在2000元以上,而現在用新型的膜處理技術,處理每噸污水的投資已經降至1000元以下;當時,一套監測系統要100多萬元,而現在實現國產化之后,一套同樣的設備僅需約40萬元……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國內環保產業的發展,全部依靠進口,我國的環保事業是難以持續的。”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劉啟風回憶:“10年前,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用美國50萬美元的出口信貸買了一部監測儀器,但是那時沒有人來擔保;而現在不同了,都是銀行主動來支持環保企業。”
據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2008年,整個銀行業節能環保項目貸款額達到3710.16億元,貸款涉及環保項目2983個,3615戶環保企業從中受益。而進入2009年,環保產業和環保企業更是借助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巨變的推動,成為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重要去向。
據悉,截至2009年6月末,工行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項目貸款余額已近4000億元。建行則圍繞碳排放權交易大力開展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僅在風能發電領域,建行投放的貸款就超過300億元;而自2008年3月在同業中率先實施“綠色信貸”工程后,目前交行授信客戶數和余額的綠色類環保標識覆蓋率均已超過99%……
并且,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將“綠色信貸”作為長期經營戰略,主動退出“兩高一剩”行業,建立“信貸支持節能環保”的長效機制,已經成為當前各行共同的戰略著眼點和卓有成效的實踐成果。
“現在,國家實行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企業來說,融資的條件和難度跟去年相比確實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告訴記者,今年首創與工行簽訂了并購貸款的協議,目前他們正與一些銀行嘗試進行特許經營權融資。
據了解,繼首創股份成為并購貸款開閘后的最早受益者之后,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以及天津創業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亦于今年初獲得并購貸款,從而使得環保產業成為銀行并購貸款的大贏家。
“價值鏈”的中行樣本“現在我們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研究整個中行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服務戰略價值鏈。簡單地說,就是如何通過金融服務帶動勞務、技術和產品的出口。”中行公司金融總部公司業務模塊主管徐海峰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在海外,凡涉及環保的工程金額都十分巨大,一二十億美元的污水處理工程、垃圾處理工程非常普遍。而當國外政府或者部門沒有這么多資金來購買這個服務的話,那么誰能提供資金就顯得非常重要。
然而,普遍的問題在于:一些中資環保企業在境內可能很強大,但它海外的分公司卻很弱小,想直接取得融資比較困難。此時,中行就可以通過它的“走出去金融服務戰略價值鏈”,即由中行海外分行向這些企業的分公司提供全國統一授信和融資;或者在境外向其提供收購、并購等業務支持,從而使之順利打通海外市場。
那么,這種“金融服務的價值鏈”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我們通過一個機制———全球客戶經理制來帶動整個業務的發展。中行的客戶經理不只是在北京,而是在全球。比如,一家企業在美國設立了分公司,那么我們可以在紐約專門派一個人,他既能夠統籌這家企業在境外的業務發展,同時還能跟中行境內的客戶經理進行溝通,形成海內外聯動的一體化全球客戶經理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帶動整個中資企業在境外的金融服務和業務的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中行這個價值鏈條上,為走出去的中資環保企業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已經涵蓋了包括貸款業務、出口買方信貸、全球統一授信、海外并購融資、海外現金管理,以及保函、貿易融資、保理、進口押匯等各具特色的金融產品。
以出口買方信貸為例,這個貸款是貸給國外進口方的,使之有錢購買中國的貨物,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個錢并不給進口商,而是直接付給了中國境內的出口商,在出口商出口貨物之后,國外進口商按期給中行還款,從而為中資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實現了融資便利。
而對于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大型項目或并購,中行在海外設立的銀團貸款機制,則發揮強大作用。迄今中行分別在倫敦、香港和紐約設立了歐洲、亞太及美洲三大銀團貸款中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型并購提供融資支持。
數據顯示,在2008年至2009年7月間完成的73起、涉資235億美元的海外并購交易中,由國企發起完成的交易為38起,交易總額188億美元。而截至2009年10月底,中行項目融資總額達138億美元,其中支持中國企業在境外的并購占據較大份額。
正是借助廣泛的代理行和海外分支網絡,通過公司業務和國際結算業務,中行為包括環保企業在內的中資企業走出去,構架出一個巨大的金融融資平臺。
銀行創新的挑戰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1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7%。在政策推動下,未來一段時期,環保產業仍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率,預計“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產值可達4.9萬億元左右。
顯然,中國正在步入環保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而這個產業是否健康、發展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要以多大的代價來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產業發展階段單位面積承受工業強度的壓力,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歷史上完成工業化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中國的環保產業之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的做法,就是因為它不可能用其他國家過去的解決方案來簡單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環保產業現在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業集中度低,且中小企業占比高達98%以上,管理能力薄弱。環保產業作為對科技要求極高的行業,上述現狀直接導致了企業競爭力普遍低下,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和盈利。
而盡管我國的環保投資近年來有了很大進展,但總量尚顯不足,渠道不夠暢通,尤其是缺乏比較固定的長期的環保投資機制和渠道,影響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
“綠色信貸一個根本的核心點,就是要找到一個雙贏的機制。”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認為,現在難度比較大的是,環保部門如何把有效的監管信息、企業環境的風險信息,有效及時地傳給信貸部門。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創新不足,貸款利率高、周期短,難以適應城市公用環境基礎設施行業收益低、周期長的特點。
據初步預測,“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為3萬億元以上;而如果能夠實現我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的,到2020年
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到45%,則提高能效所需要的投入更是數額巨大。
實際上,當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和盈利空間的時候,也對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如何讓更多環保企業成為銀行金融服務戰略價值鏈中的一環,使之不僅受益于銀行服務,而且為銀行創造價值,仍需要銀行為創新付出艱辛。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