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氣候變化,重視重大工程,解析長三角發展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盤點長江健康的新問題與新進展
中國水網消息,(北京)-2009年4月18日,《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在北京首發,這是繼2007年首次發布《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后再次針對長江的保護與發展中新問題與新進展進行了“大盤點”。中國水網參加了報告的首發式。
這份報告指出,長江水環境總體狀況基本穩定,但湖泊富營養化和供水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近兩年,長江流域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各地沿江開發戰略的加快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迅猛,導致沿江地區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劇增,2007年流域總用水量比2000年增加200 億m3,廢污水排放量達到306億噸/年,比1999年增加103億噸/年,長江水環境保護面臨更大的壓力。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流域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水污染控制措施,實施了一些重點水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工程,使流域水質保持了總體基本穩定。近兩年來,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總體較好,干流水質總體優于支流,2007年103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81.5%、3.9%、7.8%和6.8%。其中,長江干流劣于Ⅲ類水的河長比例控制在25%以下,支流水系劣于Ⅲ類水的河長比例控制在35%以下。
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近兩年,長江水環境質量雖總體保持穩定,但并未出現根本好轉,保護流域生態、維護長江健康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現階段,流域湖泊水質普遍較差,水體富營養化仍呈加重趨勢。2007年,太湖、滇池、巢湖“三湖”都暴發了大面積藍藻。太湖和滇池總體水質均為劣Ⅴ類,湖體總體處于中度富營養狀態;巢湖總體水質為Ⅴ類,湖體處于輕度-中度富營養狀態。三峽庫區自2003年蓄水以來,部分庫灣和支流已連續多年出現“水華”現象,且逐年加重,2007年水華暴發時間明顯提前、程度明顯加重,庫區部分支流如汝溪河、黃金河、澎溪河、磨刀溪、梅溪河、大寧河和香溪河等在2月22日前后開始出現水華,持續時間明顯長于往年。更為嚴重的是,流域水環境污染造成的供水水源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僅2006年上半年,長江委就收到長江流域各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的突發性重大水污染事件17起,2007年太湖無錫飲用水源污染事件造成200余萬人飲用水困難,震驚中外。
報告主編楊桂山研究員在首發式上指出,2009報告針對近兩年來長江保護與發展的最新進展和熱點問題,重點關注政府、科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流域重大工程建設與氣候變化對長江保護與發展可能的影響方式、程度和應對策略。
報告采用28項定量化的指標,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四個角度,對擁有長江岸線的沿江39個大中城市發展狀態進行了客觀評價和比較排序。總體來看,沿江地區經濟繼續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呈現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在全國地位不斷上升,區域統籌與協調也顯著加強。
針對近兩年來持續走熱的氣候變化及其區域影響問題,報告分析了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影響的基本事實,預估未來氣候變化對長江水資源和流域農田、源區草原、上游森林、中下游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報告指出,長江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十分復雜,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迫切需要在長期觀測試驗和數據積累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性評估的跨學科綜合模擬研究,從而為適應性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針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長江流域重大工程建設的效益和生態環境影響問題,以長江流域三峽工程、重大防洪工程等重大水工程和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長江防護林等生態工程為重點,依據大量跟蹤監測和專題研究資料,系統評估了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對庫區水環境變化、水庫下游長江水文情勢變化與河道演變、長江與鄱陽湖及洞庭湖的江湖關系變化的影響,重大水工程對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影響,重大防洪工程的防災減災效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生態效應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社會各界減少爭論,客觀認識重大工程建設的得失,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對策。
同時,報告聚焦近兩年長江流域突發的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以及太湖飲用水源污染等重大事件,系統評述了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及其對生態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對下一步的生態恢復和建設提出有針對性的科學建議。
另外,報告還預估了海平面上升、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對河口鹽水入侵和上海城市供水的影響;系統分析了長江河口歷史演變過程,提出了長江河口綜合整治與濕地生態保護的策略;總結了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30年發展成就、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長三角保護與發展的重點。
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應該優化區域空間發展布局,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嚴格保護耕地和生態用地,提高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同時,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加大水環境和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并建設生態安全網架體系,重點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為長江保護與發展系列報告的第二部,由中國科學院、國家開發銀行和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組織來自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工程管理中心、水利部長江科學院等部門和研究機構以及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30余位在長江保護與發展研究方面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科研與管理專家合作完成。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丁仲禮院士,WWF全球淡水項目主任李利鋒博士出席了首發式。首發式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范慰茗研究員主持,WWF北京代表處項目實施總監朱春全博士、國家開發銀行規劃局常思勇副局長等到會致辭,報告主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楊桂山研究員介紹了報告的內容、觀點與建議。
首部《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自2007年4月發布之后,引起了國務院、相關部委、科學界、各大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被譽為長江的第一份“體檢”報告。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