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由清華大學、中國水網主辦的2009城市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國誼賓館迎來最后半天的大會。大會自27日上午開幕以來,受到了來自政府、 企業、媒體朋友的高度關注。雖然是最后半天的大會,但是會場依然座無虛席。清華大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為“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與運營整合趨勢”的發言。
過去十年,污水處理行業的產業能力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水處理廠的數目在快速增加。另外,整體的處理能力在快速地增加。據統計,全國目前有1400多污水處理廠,預計2010年估計將會翻番到3000左右。污水處理能力在8000萬噸左右,2010年會破萬。質的變化帶來整個行業資產的變化,量的變化到一定程度上會帶來質的變化。二是設施的規模和布局上,從過去比較大型的污水處理廠10-20噸,逐步在向小型的污水處理廠轉變。從空間分布上看,過去是點狀的分布,現在向空間網絡這樣的布局轉變。
中小型污水廠是行業自身成熟的標志
那么這樣的轉變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陳吉寧表示,如果在區域層面上,產業具體的能力在增強,污水廠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規模效益的產業,規模越大,效益越好。過去是由單個廠形成的,如果進行區域上的整合,就由單廠的規模優勢轉變成多廠的集合的優勢,所以這是非常大的一個變化。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們這個行業是不是成熟,它的標志是什么?它的標志就是中小型的污水處理廠,成為我們行業的主體。這是這個行業建設期結束進入到運行期的非常重要的標準。如產業發展比較成熟的美國有15000座污水處理廠,75%以上是在0.5萬噸的水平上。所以中小型也是表征行業自身成熟的一個標志性的指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服務的面積、人口,目前基本上開始從城市向鄉鎮擴大,尤其在東部速度就更為突出。”
運營服務和高效監管成為突出問題
陳吉寧表示,污水處理廠的產業能力、設施規模、布局等方面的轉變會帶來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運營服務和高效監管,成為更為突出的問題。運營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突出。同時,由于數量多,對監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陳吉寧指出,我國現在的法律是均一的監管,存在一定的弊端,給將來的修改和實現帶來很大的難度。首先不同規模的水廠采用同一個標準存在誤解,是不合理的,成本和效益有巨大的差距,采用同一個標準沒有考慮投入產出效益。其次就是監管。他分析說,如果按照目前法律要求的監管水平,擴展到全國性的污水處理廠,沒有辦法監管。如果實現監管的話,成本會過大。這種監管的成本不僅是我國目前承擔不了的,發達國家也很難承擔這樣的巨大監管成本。
二、運營階段以后,行業整體對技術的要求、對成本的要求在加大和提升,行業本身要求提升。
三、由于在區域上,污水處理廠數量到一定規模以后,具備比較性,可以建立區域內的運行績效標桿。“跨區域比較,很多時候不太可能,但是在區域內這種比較就成為可能。競爭的壓力就會增大,所以從服務擴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這樣變化來促使我們怎么考慮監管的問題,行業發展的問題,企業自身競爭力的問題。”
績效管理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目前的績效現狀怎么樣?據建設部統計,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全國1422座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日處理能力接近8500萬立方米,實際處理量60余億立方米。污染物削減量每立方米削減COD的量全國平均值為0.25公斤。設施平均運行負荷率80%左右,其中36個重點城市達到87%。全國健全ISO質量管理體系的污水處理廠不超過10%,管理水平差異極大,服務極需要規范。從整個行業的績效來看,有很大的改進的空間。
由于這樣的由量帶來的質的變化,出現了三種發展的趨勢。
一、行業的整體的績效提高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國家十一五重大專項里面,專門有項目要建立,國家范圍的行業管理績效體系。
二、運營服務業是環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服務成為行業的核心任務,成為行業的核心環節。這跟發達國家是一致的,發達國家服務業產業占整個環保產業的50%左右,而我國目前僅為10%。因而我國內部的結構調整面臨從建設到發展的需求。這樣的需求帶來行業的區域整合,自身行業發展也成為政府監管的雙重需要,政府監管需要,必須進行行業的整合。
三、水資源問題的流域化趨勢在加強。“從技術層面上看,水資源問題開始出現流域化的趨勢,過去我們叫多龍治水,現在越來越強調從流域的層面協調,從流域的尺度上,不僅僅是協調水資源,而且協調再生水。只有從流域角度上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從環境本身和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可以有這樣的基本結論,無論從資源的角度,還是水環境的角度,本身解決中國水的問題,都要有一個區域的解決方案,而不點源的解決方案。技術進步、社會結構變化又推動了這種組團式,分散化的方案,這兩個本身是矛盾的,恰好是這兩者之間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提出了我們行業整個實現區域整合的內在需求。所以我想這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陳吉寧在會上表示,“區域、流域層面的產業整合成為環境治理目標改善的保障手段。”
產業整合是機遇,亦存在挑戰
陳吉寧指出,產業整合好處多。第一是經濟效益最大化;第二,更好地應用技術。小污水廠對技術沒有需求,只有整合之后,才能有利于應用心技術,有利于實現專業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第三,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有利于提高投資的效益。
污水處理產業整合的驅動力主要有三個:
首先,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產業的整合,設施建設階段完成后,經濟效益最大化、運營成本最小化的經濟規律促使企業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產業化發展與競爭力促進產業整合;
其次,對技術依賴性的提高促進產業整合。傳統水工業的技術依賴性不高,但是污染物治理難度的提高以及新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污水處理運營對技術依賴性。此外,污水處理的運營需要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
最后,日益增長的環境壓力驅使污水處理產業的整合。環境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效的設施運營、資源的整合是實現高效運營的條件。
目前,從國內外產業整合方式分析,存在以資產所有權為基礎和以運營管理權為基礎的兩種整合方式。而資產整合受制于融資工具、產權處置、法律規定等影響,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整合涉及資本密集、資金量需求大。以運營管理權為基礎的整合方式有一些國際經驗借鑒。如法國的運營服務業整合后,其12000多個排水合同,主要集中VEOLIA、SUEZ和薩爾3家運營企業手中;經運營整合后,英國全部的水務服務由10家大型水務公司和13個(由29個公司整合而成)較小公司負責等成功案例。
陳吉寧認為,針對目前中國國情,以資產為基礎的整合不太容易,是目前中國水業面臨的一個困難。
金融危機為運營整合醞釀“襁褓” 污水行業或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污水處理產業的運營整合是一種必然趨勢,且金融危機實際上是有利于整合的”,陳吉寧說,“大家都在談國進民退,大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這個方面政府可以發揮更好的主導作用,來進行產業的整合。中國有些事情是需要靠政府來推動的,可能會推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還有一個就是污水行業本身也可以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
關于整合也存在幾個問題。陳吉寧指出,治污責任體系的建立、運營整合的外部監管和市場環境、可持續投融資平臺的建立是運營整合的制約因素。
編輯:呂春香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