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河北崗南、黃壁莊和王快三座大型水庫已于9月18日開始向北京團城湖輸送水源,抵達北京后將輸送到市自來水集團的第三水廠、第九水廠、田村山凈水廠,經過處理后,將進入市政自來水管網中。
經過300多公里遠距離輸送,“河北水”就要進入北京市區三個水廠,北京人將首次喝上外流域水。這標志著北京城市供水一直都是本地水源的格局發生重大變革,“本地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外流域水”將構成北京供水多元化格局。
面對即將到來的“河北水”以及今后陸續進京的外流域水,為了確保首都供水安全,自來水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克服原水水質復雜化對制水工藝、水質檢測要求高,制水成本增大等諸多困難,從能力建設、水源切換、水質保障等方面采取多項舉措,做好接收“河北水”的充足準備,保證“河北水”經過凈化處理后,生產出來的自來水符合國家標準,品質優良。
為了做好迎接南水北調進京水的各項準備工作,市自來水集團從首都供水發展的長遠出發,提前籌劃、科學決策,堅持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投入資金19億元,從2006年底就開始對第九水廠、第三水廠、田村山凈水廠進行首都供水史上最大規模的改擴建,同時建設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工程。在施工中克服了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困難,創造出了三個全國第一:第三水廠成為國內首座同時具備地下水和地表水聯調處理功能的現代化大型水廠;首次在國內城市輸水管線工程中采用盾構隧道掘進工藝;建設國內城市供水行業直徑最大的輸水管線(內徑4.7米)。目前,這些工程全部具備通水條件,新增日供水能力48萬立方米,為“河北水”進京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河北水”進京,為了確保自來水水質安全,自來水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提前做好水廠工藝的技術儲備。為了迎接南水北調“河北水”的進京,今年4月至6月,自來水集團針對河北水源特點,模擬集團各地表水廠的工藝處理條件,組織水質專業技術人員對黃壁莊水庫等河北應急水源開展了水質技術研究。經過兩個多月的連續奮戰,自來水集團了解原水水質隨季節變化的規律,并掌握水質狀況,為相關水廠調整工藝制定了周密的預案,為冀水進京做好了工藝上的技術儲備。
二是設置三道關口,采用四種預處理工藝,確保原水水質達標。第九水廠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廠,也是凈化處理“南水北調”進京水的主力水廠,其日供水能力為166萬立方米。在建設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時,為了應對外來流域水水質的復雜性,自來水集團在10公里的輸水管線上,設置了三道關口,采取了四種預處理工藝,當來水水質出現異常變化時,通過三道關口對來水進行預處理,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在進入第九水廠進行常規處理之前,符合三類以上水源水質標準。首先是在位于團城湖的“一線”輸水管線入口處,設置了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次氯酸鈉消毒預處理工藝;其次是在關西莊泵站設置了高錳酸鉀預氧化工藝;第三是在第九水廠北側設置了臭氧預氧化工藝。
三是采用了多項國內外的先進水處理工藝。市自來水集團在對第三水廠、第九水廠、田村山凈水廠的改造中,積極引進和利用了多項國內外先進的水處理工藝,實現對原水的深度處理,確保出廠水水質優良。為了應對原水水質復雜化的情況,第九水廠在保留原有的活性炭吸附等先進水處理工藝的基礎上,引進了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先進的微砂加速沉淀專利技術;第三水廠和田村山凈水廠采用了臭氧接觸和活性炭吸附、高密度沉淀池、V型濾池等先進的水處理工藝。
除了以上硬件措施外,自來水集團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行戰略合作,在水處理工藝、水質評價體系和應急技術等方面建立北京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同時集團還有著百年供水的管理和技術豐富經驗,這些都對北京自來水水質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