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清河污水處理廠出發,向東南方向行進,穿過五環路,再繼續南行,才能到達北京奧運村,行程達到7公里多。放在三四年前,沒有人會將一個污水處理廠和奧運會重點工程聯想在一起。
然而,奧運村再生水源熱泵項目讓本來只能遙望的兩個地方來了一次擁抱。
奧運會期間,清河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再生水,將為運動員提供冷氣,制冷面積將達到41.3萬平方米。此外,該系統還能滿足冬季采暖需求。
國家科技部還組織了奧運專項課題研究,題目就是再生水熱能的綜合利用。由于在國外運行了幾十年的城市中(污)水大型熱泵系統,在國內還沒有大規模運用的先例,可以說,奧運村項目在拓展城市污水利用方面意義非凡。
遠程利用
過完6月,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史琳就可以稍微松口氣了。作為奧運村再生水源熱泵系統課題組的成員,從2005年參與提倡將再生水源熱泵技術用于奧運村,調查提供可行性報告,再到后來做了不計其數的實驗,她在這個項目中揮灑了3年的光陰。
之所以提出采用再生水源熱泵,她認為,水源熱泵的關鍵是源的問題,在各種源中,再生水是不會引起其他環境問題的非常有應用價值的熱泵冷熱源。現在各個城市都有污水處理廠,而且污水處理量越來越大,如果把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用作熱泵的源,成本會很低,可回收的能量會很可觀。
此外,再生水的溫度十分穩定。據監測,清河污水處理廠的二級排水年最高水溫是26.5℃,最低水溫是12.5℃,水溫變化曲線很平緩。
不過,該項目也曾受到一些專家的質疑,認為取水口和奧運村熱泵機房距離太遠(管線單程總長度3.7公里),水泵耗功會比較大,很難實現節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江億在一次清華校園內的演講中,就表示過類似觀點。
對此,史琳也承認該項目確實“距離稍遠”。因此,為了實現系統節能,采用了效率高的設備,比如板式換熱器、離心式熱泵機組、三級變頻泵等節能措施,使整個系統的性能達到了較高水平。
技術突破
板式換熱器的運用,可以稱得上奧運村再生水源熱泵項目的一大技術突破。相比起被廣泛使用的管殼式換熱器,它造價低、體積小、換熱效率高。板式換熱器造價約為管殼式換熱器的30%左右。
然而,用污水做源存在容易結垢的問題,會降低換熱的效率。因此,課題組必須研究污垢的規律,它和換熱的關系以及對換熱的影響。
為此,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搭了很多實驗臺去研究污垢。這樣的研究屬于交叉學科領域,以前并沒有人把再生水作為熱源系統研究過。環境系研究污水,僅限于研究污水的成分小于多少達到排放標準,并不關心污垢和換熱的關系。
于是,學熱物理的專家變成了微生物研究者。通過取樣,課題組研究污垢微生物的種類,研究影響污垢生長的因素和時變規律。一個垢的完整周期就要五六十天,在研究期間,整個團隊已經記不清做了多少實驗。
最后,他們掌握了大量水、污垢的信息,得出了它的換熱曲線。此外,板式換熱器不好清洗,課題組發明了在位清洗的辦法,這也成為了奧運村項目對再生水源熱泵領域開拓的一大貢獻。
據估測,該項目系統的制熱效率(COP)達到3.67,這還是非常保守的計算,并且已經包含了熱泵和水源測的泵耗。此外,該系統還可使奧運村每年節省燃煤3600噸,減排二氧化碳8600噸。
模式創新
對于奧運村項目而言,奧運期間最重要的原則當然是系統運行的安全、可靠性。但在奧運會后,投資收益和系統運行的經濟性則被看得很重。
作為項目參與單位之一的華清集團,為該項目改變了以往的項目運作模式,專門成立了能源投資公司,進行能源投資。對項目從科研、設計、設備招標、運營管理、收費經營全部的環節負總責,對系統的安全、技術、經濟、節能等性能指標做綜合的平衡和考慮。其中,在該項目上實施冷熱計量收費,這也是作為北京市的示范工程。
而從參與奧運項目開始,原先在中高溫熱泵研究上成果豐富的史琳,則借此進入了新的研究領域。現在,她和她的研究團隊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污水廠內,希望不僅僅將污水回收用于供暖和制冷,還可以做綜合性的嘗試,比如將污泥烘干燒掉,或加熱污泥厭氧反應用于產生的反應氣等。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