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環??偩?、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6日,這個包含了15300億巨大投資的《規劃》的公布,引起資本市場的巨預期,一周來環保類股票漲幅普遍高于大盤。那么《規劃》的發布對水業和垃圾處理市場將產生何種影響呢?
《規劃》指出“十五”期間全社會環境保護投資比“九五”時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過1%。同時也指出,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 《規劃》將水環境質量改善列為八個環保重點領域之首,并將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列為其中的第一位,放在了工業廢水治理之前。指出,到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要達到1億噸/日。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500萬噸/日,形成化學需氧量削減能力300萬噸;工業污水治理削減化學需氧量100萬噸。而且明確了水污染治理是環保投資的重中之重,占據投資預算的最大比重。
另外,《規劃》提出了要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推進其資源化和無害化。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24萬噸/日,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廢舊家電處置與綜合利用等固體廢物治理。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傅濤博士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采訪時指出,這次《規劃》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而以前的環保五年規劃都由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這體現了中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傅濤認為,《規劃》是一份高層次的綜合性規劃,不應停留在工程規劃和目標規劃的層次,而應該成為2005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的具體化和落實。但是與這一預期相比,《規劃》存在明顯的重目標、輕機制,重建設、輕運營,重裝備、輕服務的傾向。
具體而言,對治污設施的投資來源問題,《規劃》提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核與輻射安全、農村污染治理、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主要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投入為主,中央政府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支持?!保肮I污染治理按照‘污染者負責’原則,由企業負責?!?/P>
但是,面對15300億的巨大資金需求,在國家嚴格控制基礎性投資、物價指數攀升的背景之下,國債投資必然受到嚴格限制,而《預算法》嚴格限制下的地方政府,幾乎不可能找到相匹配的、穩定的資金來源。如果不能有效解決資金來源,投資將成空話。
目前嚴峻的環保形勢之下,強調政府作為投資的責任主體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但是需要在地方政府融資工具上予以有效支持。事實上目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尤其是城市污水處理領域,已經全面引入了社會資本,廣泛推行了各種行式的特許經營。社會企業作為投資運營主體已成規模,有效緩解了政府的投資壓力,提高了經營效率。《規劃》雖然提到了“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投資,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钡菦]有提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收費、投資回報等社會資本參與所必要的支撐制度體系,而作為綜合性專項規劃,而不是簡單的工程建設規劃,這些是必要的內容。
環保效果的產生體現在有效的環境管理和高效的社會運營服務上,《規劃》充分強調了設施的建設,對污水設施的運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不斷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保證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后的實際處理負荷,在一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60%,三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75%。但是對運營服務的有效保障則考慮不足,如何確定運營主體,如何保障運營費用,如何健全特許經營制度等關鍵的機制問題沒有提及。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規劃》也指出,要積極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傅濤認為,將環保技術與裝備制造業放在了環保產業發展的前幾位是錯誤。這種不當的環保產業定位與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不相適應,難以有效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反而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形成了誤導和制約。隨著近20年來中國環保產業的不斷發展,環保產業的重心早在10年前就已經從裝備制造業轉向了環保工程服務業,5年前進一步將重心轉到了環境設施的運營服務。目前,活躍在中國環保市場上的核心企業主體,無論是國際企業、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其絕大部分主流企業都是以環境服務業為主業的,而非環保裝備制造業。他總結說,環保產業化的遞進歷程是:由90年代以前的設備生產主導,到2000年以前的工程建設主導,到2000年以后的環境服務主導。
針對環保目標的設定,中國水網記者還采訪了業內資深環保專家李仕林?!兑巹潯访鞔_了十一五期間的環境保護目標,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李仕林先生認為,縱向看,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可能數環保規劃最特別,因為主要的環保計劃/規劃幾乎從未如期完成過。“十一五”環保規劃的指標由過去的27個減少為5個,目標大大集中,表明《規劃》目標更加明確和科學。同時,李先生進一步分析,五大目標中的“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估計問題不大,其它四個目標都很硬。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10%難度尤其大,但目前工作的力度也很大,估計能如期完成。最難的可能是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這一綜合目標。這個目標提了近30年,但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一直沒能實現。如果這五大目標都能如期實現,那么,“十一五”將是我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變的偉大時期。(中國水網 武紅霞)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