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文條例》的出臺是水文事業法制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1.認識水文的起源
水文。用通俗的話可以解釋為人類在與水長期打交道過程中,逐漸認識水的特性、形態、運移等規律,運用其趨利避害并用文字記載。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因而可以說,自人類產生,水文就相生相伴了,并且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凸顯。
早在4000年以前,中國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認識了“水性就下”的水文規律,采取了疏導措施,創造了許多治水成功的范例-大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進行水文調查,并應用水文規律治水的偉大探索者。2200多年前的李冰,在岷江修建都江堰寸,立石人觀測水位,是中國觀測水位之始-宋朝已能制定警戒水位、測量雨雪;明朝有了黃河的測沙治沙,洪水測量,巖溶水文、快馬報汛等也有了記載;到了清朝已有了完整的報汛制度,開始設立基面并在多條河流設固定水尺測量水位.流量的測量和計算、湖水的控制運用、等雨量線的繪制、河源勘察的工作也相繼開始,政府成立了專門測水機構并有了水文方面的國際交流。遼寧省歷史大洪水在明朝(如1535年)、清朝(如1888年)等均有記載。但水文歷史真正始于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8月2日,清朝在遼寧海城牛莊設立水文測候所,開始水文觀測,資料呈送上海徐家匯天文臺刊印,這是遼寧有文獻記載以來的最早水文實測資料。遼寧水文以此為源,發展到今天已走過105年的歷程。
2.認識水文的發展
經過數千年的認知和探索,尤其是近百年來發展形成的水文學科,既是地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基礎科學,并與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等有密切的聯系;又是一門應用科學.廣泛地為水利、農業、林業、城市、交通旅游、環保等部門服務。廣義的水文學包括陸地水文學、海洋水文學、水文氣象學和應用水文學。今天的水文學已成為研究地球水圈的存在與運動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環、時空分布、化學和物理性質以及水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為人類戰勝洪水與干旱、充分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提供科學依據。而通常所說的陸地水文學是研究陸地上水的分布、運動、化學和物理性質以及水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水文學的分支學科之一。水文循環是其研究的基本內容,地表水文學和地下水文學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分支學科包括河流水文學、河口水文學、湖泊(水庫)水文學,沼澤水文學、冰川水文學、雪水文學等。
現代水文學在水資源研究需求的牽引下,已把研究水文循環全過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就是說水文學不僅要研究水文現象的陸面過程,而且對陸面一大氣界面上的水分和能量的交換問題,陸面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交換問題,陸地水與海洋水的交換問題,海面和大氣界面上的水分和能量交換問題,水在大氣中的運動和轉化問題等,都要進行研究。水文學不能僅像過去那樣只側重研究水在運動、轉化中的物理過程,還要研究自然界的水作為溶劑和載體在水文循環中對水中各種化學成分的輸移、合成、分解、儲散的化學過程。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生物圈中動植物及其他形態的生物在生長、繁殖、死亡過程中與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動植物群在陸面和大氣水分及能量交換中的影響,這就需要特別加強水在水文循環和運動中生物過程的研究。這些問題的提出,使水文學必須以嶄新的面目出現,向全球水文學和生態水文學的方向前進。由此,水文站網系統正在向水資源自動監測系統方向發展,水文觀測已不僅是為研究自然水體的運動變化規律積累資料,而且要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實時水文信息;水文分析已不僅是為建設新工程提供設計數據,而且要為水資源評價和水資源系統優化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越來越多地成為水文科學國際會議和國際合作的主題。許多水文學家和水文研究機構正在把自己的研究重點轉向水資源方面。水文全球化和綜合化迫切需要通過法規解決工作協調機制和數據共享問題。
3.認識水文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水文科學而建立起的水文機構歷來都是解決水問題所需要的基礎部門之一,正如有的專家所言:“沒有它,防汛搶險就失去了耳目;沒有它,水資源開發利用就會心中無數;沒有它,再權威的水利專家也不知道該把水庫修成什么樣子。”時至今日.水文工作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項前期工作和基礎工作。至2006年全國水文站點已增加到3萬多處.形成了項目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水文站網,并造就了擁有近4萬名職工的水文專業隊伍,每年收集6億多條水文數據,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水文資料,為解決中國的水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水文為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水資源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水工程建管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公益服務方面做出了顯著貢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態與環境惡化)四大水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人水和諧,水文是基礎、是前提。“水文已成為基礎中的基礎,根本之中的根本。”從歷史上看,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社會對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
水文作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公益事業,不僅為防汛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工程建設管理提供公共服務,而且為國防、電力、環保、交通、航運、鐵道、地礦乃至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規劃等各項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事業提供基礎數據,尤其是要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技術支撐。水文已成為一個行業,其工作涉及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事關政府多個部門職責分工及中央地方事權劃分等多重復雜關系,迫切需要在法律層面上予以明確。
4.認識水文依法發展的重要性
由于地理條件、水旱災害突出和歷史原因,我國水文機構始終為水行政主管部門領導下的一個部門,又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規范,致使水文事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不順、資金投入不足、監測站網布局不合理且存在不同部門重復建設以及行業管理薄弱和水文設施缺乏保護等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水文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遠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水
文的新要求和高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水旱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技術相對落后,能力較低,與我國繁重的防洪、抗旱、減災任務不相適應。
二是對為國家制定與水有關的重大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大尺度水文問題研究較少。對全球尺度的水文問題、環境變遷中的水文問題等
則更少涉及,而全球變化研究正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國際合作研究的重大課題。
三是區域性水文研究和關于不同水體的研究很不平衡。關于干旱區、寒區、森林和牧區水文問題研究相對薄弱,關于大氣水、地表水和土
壤水的研究深度也不協調一致。關于生態系統中的水的研究則剛剛起步。
四是水文基礎研究薄弱,新技術新方法開發和推廣應用比較緩慢;水文基礎信息匱乏,信息獲取、傳輸以及測報服務手段較為落后,信息完整性差,信息交換平臺缺乏,難以共享。解決水文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保障和促進水文事業發展,從而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出應有的基礎性作用,水文立法不僅迫切而且必須。
總之,人類進入理性發展的階段,要建設和諧家園,和諧社會,必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與水和階,解決四大水問題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水多、水少、水臟、水渾”四大水問題的解決離開水文科學的發展無異于“空中樓閣”,因為“水文是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哨兵,水利工程建設的尖兵,現代水利的基石,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這是水文走向法制化發展的必然性所在。
二、未來水文發展趨勢和方向要求水文工作有法可循、依法有序
1.水文重要性的體現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文的任務仍然是如何“找得到”“支得準”“支得住”,即找準解決四大水問題所急需的水文科學和技術問題,為防洪保安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科學技術支撐,并“支得準…‘支得住”。水文的公共服務性一定程度上主要體現為:水文是為政府服務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水文最終是為人民服務的。降雨落地后,定會帶來影響,水文的責任就是幫助人們趨利避害,因此比之于氣象,水文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異加劇,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總量在增加,人口也在增長,特別是人們對安全舒適、和諧有了更高的要求,水文更準確、更及時、更可靠的服務變得愈發重要。
2.水文發展現狀的評價
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關心、支持水文工作.但水文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比較顯著的是體制、機制和投入問題,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如與水文類似的氣象部門整體上是垂直管理,水文從省(市)到市、縣大部分是垂直管理,但從中央到省(市)還不是垂直管理。整體上水文在向前快速發展,但發展速度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要實現“找得到”“支得準”“支得住”,水文還有不小的差距。
3.水文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未來,要擔負起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的責任,水文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和提高現代化水平-水利部對水文工作提出的“四更(更全,更準、更快、更新)”要求為水文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問題出現了,一些老問題更加突出,這要求水文提供更全面更深度的服務。同時社會發展對水文工作的準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站點布設、信息采集、預測預報、分析評價等水文工作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精準。另外,水文與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要求信息采集傳輸、預測預報、應急反應都要準確快捷。
一是要讓社會了解水文,水文要走近尋常百姓。只有這樣,水文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具體講,老百姓打開電視,翻閱報紙,都能了解水文信息。不僅在洪水季節能獲得雨情和水情信息.知道河邊的那些水文設施;發生干旱時,農民還能從水文部門得到飲水,灌溉水源、土壤墑情等信息。二是水文監測手段和人員素質都很高。現在監測以人為主,以后要使用最先進的手段,實現監測自動化;水文行業人員要具備很高的素質。三是水文站點及測驗設施,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水文監測數據的獲取、設施維護都能得到充分保障,水文與氣象、環保、地質災害防御等部門的關系更加密切和諧,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4.水文發展需要有法可循、依法有序
政府要明確水文的職責和定位,對水文發展要給予充分的法律保障。氣象部門對應有氣象法,環保部門有環保法,水文部門也需要有部水文法。期盼我國在《水文條例》出臺后,能夠進一步地促進出臺“水文法”,水文站網建設和管理、水情情報預報、地下水監測、水質監測、水文數據管理與共享、資質認證等專項法規也能逐步配套,進而逐漸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水文法規體系。同時要從全面服務的角度,貫徹落實《水文條例》,實現技術導向型水文向服務導向型水文轉變,行業水文向國家水文的轉變;全面系統地進行“國家水文站網規劃”,不僅考慮防汛抗旱、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質,還要考慮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飲水安全、水功能區、人河排污口、旅游、航運、生態等監測功能和作用;政府繼續在體制、機制、投入上等方面加大支持工作力度,以進一步促進水文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局長 王殿武)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