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氧-活性炭技術,微污染源水的解決良策
——訪清華同方水務總工程師張發鵬
清華同方水務工程公司在業內向以技術見長,融投資、建設、運營管理于一體。其在污水處理方面已有300多項的工程業績,以BOT、TOT形式投資的水務項目11個。如今同方水務自主研發的板式臭氧發生器研制成功,這臺世界首例大型板式臭氧發生器的成功研制不僅為同方水務拓寬供水市場如虎添翼,更為微污染源水的處理貢獻良策。為此,中國水網采訪了同方水務的總工程師張發鵬……
2006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顯示,全國745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III類以內的水體只占40%,有28%屬于劣V類水體,其中城市河段的污染更為嚴重,地下水水質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有惡化趨勢,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全國27個國控重點湖、庫中,III類以內的水體只占31%,有48%屬于劣V類水體, 巢湖為V類,太湖、滇池為劣V類。
今年入夏以來接連發生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爆發引發的水危機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的水污染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中國的污染狀況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上。
面對中國的水環境危機,張發鵬侃侃而談:“供水危機頻頻發生,國家應該采取措施保護水源,控制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治理環境。但是環境的自身修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同時還要保證飲水的正常供應,因此還應該加強飲用水的處理。”
一方面中國的水污染嚴重,飲用水源或多或少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頒布,對飲用水的水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自來水的常規處理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采用一些綜合工藝才能制成干凈清潔的安全水。其中,臭氧-活性炭工藝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于一體,以去除污染的高效性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進行飲用水深度處理的主流工藝。其充分發揮了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兩種水處理技術的優點,并相互促進和補充,是一種高效的除污染技術,能夠充分保證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性。
同方水務自很早就開始關注臭氧-活性炭技術。據張發鵬介紹,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活性炭事業部,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板式臭氧發生器的研究上。他說:“同方水務定位于‘資產運營+工程+產品’三位一體的發展上,公司的技術發展依賴于產品的研發。此次板式臭氧發生器的研制成功正好填補了同方水務產品這一塊空白。”
研制成功的板式臭氧發生器樣機在性能上要優于現在市場上的管式臭氧發生器,充分解決了管式臭氧發生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效能下降的瓶頸問題。另外,價格以及運行成本也要比管式臭氧發生器低。“當然,我們肯定不會打價格戰,”張發鵬笑言到,“我們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可以承諾別人不敢承諾的,再配以優良的售后服務,以服務取勝。價格低廉并不是我們的重點。”
對于以技術見長的同方水務而言,張發鵬坦言他們的投資實力趕不上國內幾個水務企業,但是他們以投資為手段,充分融合了“投資+運營+產品”的發展模式。張發鵬介紹說他們投資哈爾濱太平污水處理廠后,建立了一套智能化專家管理體系,為污水處理廠適應條件和季節的變化研究出一套科學的方法。他說,中國在水處理上很多時候缺乏的是意識上的一些東西。他希望通過一些項目能將這些技術手段與思想貫徹到工程中,亮出同方水務鮮明的旗幟。
目前,臭氧發生器正在進行緊張的現場實驗和小批量生產,在實驗結束的同時,批量生產的能力也有了,距離大批量投入市場、滿足市場需求的日子也不遠矣。
附:張發鵬簡介
44歲,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83年至1986年,在合肥工業大學任教;1986年至1989年,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碩士研究生,負責國務院重改辦下達的“高速過濾技術國產化”重大專項的實驗研究,圓滿完成攻關任務;1989年至1999年,任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綜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環境工程設計所所長及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負責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研究和工程設計,兼任湖北省環保產業協會技術委員會主任;1999年至今,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水務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負責公司的研發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工作,負責研發和技術規劃的制定、監督執行和檢查評估。
主要工作業績:
1、《高速過濾器關鍵技術國產化試驗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湖北省污染治理設施技術經濟評價》課題,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完成了同方水務工程公司投資開發的《纖維球高效過濾成套技術與設備》項目,已成功應用于油田回注水處理工程中,2003年被授予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證書;
(中國水網 謝曉慧 李延瑋)
編輯:謝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