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昨天掀起“環保風暴”整治河流污染。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對媒體宣布,即日起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流域限批”;對流域內32家重污染企業及6家污水處理廠實行“掛牌督辦”。
潘岳直指盡管高層正大力宣揚科學發展觀,但一些地方政府仍不顧區域、流域環境承載能力已逼近底線,盲目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犧牲國家利益和公眾健康換取極少數人的特殊利益。他呼吁高層真正把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建立有效的官員環保考核問責機制,并強烈建議監察等部門繼續加大加重對區域流域重大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
潘岳說,兩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水污染事故高發期;今年入夏以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接連暴發,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水污染密集暴發階段。2006年七大水系五類和劣五類水質(五類水已不能和人體接觸,劣五類水更是喪失基本生態功能)占26%。國家重點監控的9大湖泊中整體水質為五類和劣五類水質的就達7個。10多年來中國斥巨資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破壞的速度,至今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
潘岳警告說,傳統的治理方式已不能解決積累的環境問題。在當下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飛速發展的關鍵時刻,水污染治理是對政府行政、宏觀調控能力與社會和諧的嚴峻考驗,環保總局希望能從這次“流域限批”開始,探索一條能將行政手段、市場力量、公眾參與結合起來的流域污染防治新思路。
所謂限批就是環保總局停止除污染防治和循環經濟類外所有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這次限批的地區包括:長江安徽段的巢湖市和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流域的甘肅白銀市與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陜西渭南市、山西河津市與襄汾縣;淮河流域的河南周口市;海河流域的河北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莘縣工業園區等。
潘岳介紹,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于今年1月至4月對全國地表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流經上述限批城市的水質多數為重度污染。如長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平均為五類;黃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潁河的周口市的國控斷面今年前4個月的監測結果全部為劣五類。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67個斷面水質抽樣監測結果也全部為劣五類。
同時,限批流域的飲用水安全隱患也非常嚴重。如海河的主要支流河北子牙河水體墨綠、氣味刺鼻、生物絕跡,已給沿途13個鄉鎮、119個村莊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被限批的13個市、縣、工業園區應該在三個月內進行包括下列內容的整改:拆除流域內一、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排污口;立即啟動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轄區內所有未經環評審批擅自開工建設、未經環保驗收擅自投入運營的建設項目,必須立即停止建設或生產;限批地區對超標排放的企業要立即進行處罰和整治,重點污染源要立即安裝在線監控設施。
潘岳宣稱,流域內政府和企業一日沒完成整改,環保總局一日不解除“限批”。
潘岳呼吁建立跨部門跨流域的統一綜合治理機制。目前中國流域水環境管理呈現“垂直分級負責,橫向多頭管理”的局面,直接導致“責權利”的不統一,爭權不斷,推責有余。因此,根據流域整體性組織環保、水利、城建、林業、農業等部門開展聯合監測和執法已經迫在眉睫。
但有關學者對這次“環保風暴”能否收到預期的成效表示懷疑。因為不少排污企業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地方政府不但不會去追究這些企業領導的責任,甚至可能和他們聯手來敷衍環保部門。于澤遠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