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2006年9月25日訊)――今天,來自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國、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高級領導人在中國北京召開會議,拉開了為期5天的第二屆東盟+3減貧研討會的序幕。
此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國政府和亞行的支持,會集了來自“東盟+3”各國的高級代表,旨在通過推廣本地區在減貧方面的相關經驗以及促進各方就關鍵問題以及政策和合作方面的優先重點與新的方向達成共識,從而推動區域減貧工作取得進一步進展。
此次研討會是繼第一屆同類論壇(2005年7月在越南舉行)之后的第二屆會議,由中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國國際減貧中心共同組織。此次研討會召開的時機是亞洲的發展正面臨一個關鍵轉折點。
1990年亞太地區收入低于一天一美元的貧困人口數量是9.2億,到了2003年,盡管在滿足這些人口的需求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仍有將近6.2億人口處于貧窮之中,并且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遭受著各種各樣的非收入性貧困的折磨。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堅、東盟秘書處副秘書長辛·拉什查維(Soeung Rathchavy)以及其它地區領導人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講話。亞行東亞局局長羅薩提(H. Satish Rao)對亞洲在減貧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進行了回顧和評論,但是也指出“這項工作還任重而道遠”。
羅先生補充說道:“減少收入性貧困工作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但是非收入性貧困領域的減貧工作仍然需要改進和加強。相關領域包括初級教育、兒童和嬰兒死亡率、孕婦死亡率、肺結核和艾滋病的傳播以及嚴重的環境問題。”
羅先生代表亞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C. Lawrence Greenwood Jr.)發表這番評論,指出了從地區經驗中得到的主要教訓。
這些經驗教訓之一就是需要保持和拓寬經濟增長,這一直是東盟+3各國以及整個亞太地區過去減貧的關鍵引擎。經濟增長的過程必須具有廣泛受益性、參與性,確保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也取得進展。
羅先生強調“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減貧解決方案”,他指出各個國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特定措施來處理本國面臨的關鍵性的限制因素。
國家發展計劃必須得到健全有效的政策的支持以及充足的預算資金的扶持。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需要創造各種條件擴大各利益相關方,如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對減貧工作的參與廣度和力度。
國際社會可以發揮重要的伙伴作用,包括通過支持部門機構的能力建設從而確保各國能夠制定、實施并監管有效的減貧戰略。羅先生補充說道:“區域經濟體必須加快他們的進一步一體化進程。本地區必須復制推廣那些獲得成功的計劃。”
作為一個區域發展的領導機構,根據其2004年批準的增強版“減貧戰略”,亞行加強了對國家主導的減貧工作、區域對話和減貧合作的支持承諾。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