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五屆世界水大會舉辦了“市長論壇”,旨在增進國際水業對中國城市政府應對當地水問題、改善人居環境的地方行動的了解,交流實現可持續城市水管理的理念和實踐經驗,為中外水業決策層、學術界和企業界構筑信息交流與對話的平臺。來自全國各地的 20多位城市負責人圍繞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節水、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水環境整治、發展城鄉統籌的區域供水等主題,介紹了當地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
在“市長論壇”上,建設部還舉行了“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頒獎儀式,表彰了35個在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的城市。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市長論壇”上作了重要講話,要求提高認識,轉變理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水務工作。
仇保興首先從水與城市經濟發展、水與城市安全運行、水與城市文化、水與城市人居環境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發展與水的關系。
仇保興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我國城市目前水資源形勢是,正常年份有3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比較嚴掌缺水的就有110個。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困擾。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段90%左右受到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今后我國將長期處于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預計每年將有1500多萬的人口轉移到城市。按照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將再翻一番的目標,GDP將保持再7-8%的增長速度。可以看出,城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環境壓力更大。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水的合理利用的關系,千萬不能涸澤而魚,殃及子孫。
仇保興指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城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水資源短缺加之開發利用不合理,水環境普遍污染、水生態退化仍然是全國城市的基本水情。
一是城市水污染現象還相當嚴重。設市城市每年約有200億立方米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還有大量的未達標處理的廢水被偷排、漏排,造成流經城市的河段90%左右收到污染,不少地方“有河皆污、有水皆污、濕地消失、地下水枯竭”,近海水域赤潮經常發生。
二是城市水污染治理仍然滯后。到2005年底,全國還有278個城市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至少有30多個城市約50多座污水處理廠因收集管網不配套、運行經費不到位等原因,運行負荷率不足30%,或者根本沒有運行。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不達標,也加劇了城市水污染。
三是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企業建在大江大河沿岸、城市飲用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區。由于化學物質的開發、生產和儲運等方面存在漏洞,引發了多起水污染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損失。
四是城市供水安全存在隱患。一些地區水源污染不斷加重或藻類爆發,以及水污染事故的發生,對水質安全形成重大威脅,城市供水企業的應對措施迫切需要加強;另外,隨著大規模、長距離調水工程的實施,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任務將更加艱巨。
五是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過高。淮河、遼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60%,海河超過90%,明顯超出國際上30-40%的水生態警戒線。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長期超采,還引發了地面沉降、管網漏損率增加等問題。
六是城市用水效率偏低。目前,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至10倍,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左右。一些城市本末倒置,在開發新水源上舍得投入巨額資金,卻不重視節水,市場在水資源配置重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此外,部分城市對需水的預測偏高,還誤導了供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規劃的過分超前。
七是城市防洪減災壓力較大。部分城市排水設施配套建設滯后,老城區還沒有系統的排水管網加之城市開發建設破壞了原有水系,又未能及時進行調整和整治,滿足不了汛期排水的需要,容易出現內澇。
八是城市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有效保護;另一方面是由于違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盲目改造,導致了城市河道和湖泊的生態功能明顯退化。
九是管理體制不完善。部分城市在防洪減災、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中重分工,輕協作,存在諸多矛盾。在推進水的節約和保護方面,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勵和約束機制。
仇保興對遵循科學規律,提高城市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提儲了具體要求:
(一)從簡單的開源節流向水的循環利用轉變,促進可持續利用。
(二)從末端治理向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治理轉變,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
(三)從快速排除城市雨洪向提倡降雨地下滲透、貯存調節,修復城市雨水循環體系轉變,實現人與水和諧相處。
(四)從重要用行政辦法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轉變,促進城市水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
(五)從一般的招商引資向完善特需經營制度轉變,推進城市水務改革健康發展。
(中國水網)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