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宏觀調控,整頓和規范各類打捆貸款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金融機構要立即停止一切對政府的打捆貸款和授信活動,要求地方政府不得為貸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或者是變相擔保。在銀監會的緊急會議上,重申了要求整頓和規范各類打捆貸款,并叫停銀行和各地方政府之間簽訂授信合作協議,這將對抑制地方政府投資產生較大影響。這些措施表明,針對地方投資沖動的宏觀調控已經開始,其對投資和信貸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這樣一項重要的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將對水業等領域產生怎樣的影響?6月15日,中國水網電話采訪了上海濟邦咨詢公司總經理張燎。
“打捆貸款”主要指的是“通過多個項目共同使用政府信用資源、企業信用資源和項目信用能力,可以使信用資源做到更充分和更有效的運用。”張燎介紹,其具體操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由銀行與地方政府合作,構筑信用平臺(地方投資公司、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等);然后,以國有獨資或控股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作為承貸主體,將一個城市或區域的若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組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即“打捆項目”,向銀行申請貸款;最后,投資公司根據政府的意愿申請打捆貸款進行項目投資。而打捆項目中的國有獨資或控股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無非是當地政府的“左右手”。
張燎說,這項近期出臺的金融措施的確非常重要,他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幾個省的地方政府最近都在談論這個問題,這樣一份通知給他們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從銀行貸款難了。過去地方政府的城建項目,如公路、自來水廠建設等都是通過向國家開發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貸款,負債搞城市建設,以自來水費、過路費等政府權益、政府收費項目作為還款保證。地方政府把還貸付息支出列入今后財政年度支出預算,該預算同時經過地方人大的批準,以有關文件作為打捆貸款的擔保手段。這是全國各地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城建項目申請商業銀行貸款,政府預算,人大審批,以政府信用為擔保。
事實上,對于地方政府的這種“打捆貸款”行為,之前,國家也有相關的措施加以限制和規范。如果往上追溯,可以從財政部2005年1月26日發出的《關于規范地方財政擔保行為的通知》中,追尋到一些依稀的痕跡。而按照《財政部關于規范地方財政擔保行為的通知》(財金[2005]7號)的規定,2005年1月26日后,各級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對《擔保法》規定之外的任何擔保均屬嚴重違規行為,其擔保責任無效。
據張燎介紹,雖然國家有規范政策,但是各地政府依然變相進行“打捆貸款”。同時,銀行在信貸壓力下,難以尋找優質客戶,因此,也會積極配合這種“擦邊球”行為。
當然,實事就是地說,金融機構在發放“打捆貸款”時,并非完全沒有考慮到資金的“安全性”。因此,他們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出具擔保函或安慰函,另一方面又往往要求地方政府的文件加以保證。
這個讓地方政府感覺“麻煩”和“頭疼”的通知,對于水業投資者及相關行業來說,卻未必不是好事一樁。張燎說,這個緊急通知規定金融機構要立即停止一切對政府的打捆貸款和授信活動,銀行的審批要求很嚴格,貸款操作風險在加大。地方政府一種重要的建設資金來源基本被切斷,進行城市建設的資金只能更多地通過市場手段來獲取。而此前,地方政府出于自身考慮,更傾向于用向銀行貸款方式搞建設,現在這么做就非常困難。
客觀地講,地方發展就得有錢,但自分稅改革后,地方政府可收的稅少了,可管的事卻多,成了所謂的財權少于事權,于是四處搞錢發展城建從而帶動經濟發展也是必然行為,可是,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少的可憐,現在,從銀行“搞錢”路也被堵死了,那么,拿什么來進行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市政工程項目建設呢?BOT、TOT也許就是“王道”。做為水務項目專家,張燎認為,這個通知的出臺事實上對于水行業發展可以說是一個機遇。以前地方政府為了便于控制,更愿意自己貸款來進行項目建設,而現在則不同,這樣會有更多的BOT、TOT項目涌現,因為政府需要資金來建設,它就要融資,同時也需要盤活存量資產。從目前來看,五部委緊急叫停打捆貸款對水業的影響是利大于弊。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一個多月前的有關會議上曾坦言,地方政府追逐政績的政治沖動與“十一五”規劃開局的重疊,導致了目前投資偏熱局面。吳曉靈說,“政府背景的中長期貸款最令人擔心,因為它沒有正常的第一還款來源。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財力并不豐厚,其實是變相透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負債都超越了政府承受能力。”而如張燎所言,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近期來的各種中央銀行政策如調息等反映了對經濟過熱的一種擔憂,中國經濟最需要防范的是金融風險與地方財政風險的同時爆發。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條路被堵上了,另外的路還敞開著,水業投資者和政府的更多合作似乎順理成章。(中國水網 作者:全新麗)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