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山西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加強節水與水資源保護,直接關系到“十一五”期間我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2000年我省國民經濟總取水量為665816萬m3,其中工業、農業、城鎮生活、農村生活、林牧漁業分別占取水總量的20.25%、64.42%、6.72%、6.51%、2.1%。經測算,到2030年,全省相對于2000年的累計節水潛力總計可達165336萬m3,其中工業占23.9%,農業灌溉占67.2%,城鎮生活占8.9%,累計節水量占2000年總取水量的24.8%,節水潛力較大。
農業節水的途徑主要是,水資源優化調配技術、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藝及生物節水技術和節水管理技術等四個方面,諸如大型灌區節水改造規劃模式、干旱缺水趨勢下灌溉農業高效用水模式等,都在我省有很大推廣價值。工業節水的途徑主要包括間冷水循環及串聯復用、廢污水處理回用以及改革用水工藝及設備等。城市生活節水的途徑主要是,大力研制和推廣節水型器具、采用中水道技術回用城市污水以及實現城市污水資源化。
節水與水資源保護緊密相聯、相輔相成,其共同目的都是保障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從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保護,既保護它的存在,亦保護它的功能。而節水在時時刻刻推動著水資源保護,增強著水資源保護。反過來水資源保護也在促進著節水。可以認為,全面建設節水與水資源保護型社會,是解決我省乃至我國缺水和污染問題的根本出路。
目前,單純片面追求GDP增長的惡果在我省已經彰顯,我們必須盡快引入綠色GDP,用扣除包括水環境在內的自然資產損失之后的真實國民財富來衡量發展速度和質量。擺脫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環境管理模式,改變排污收費標準過低的現狀,充分發揮經濟手段刺激水污染防治的作用。應該完善水環境經濟政策,建立水環境會計制度,使水環境管理定量化。建立起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初始水權分配機制和以排污權為基礎的水環境保護機制,加強水功能區劃的保護和管理。
另外,為了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照《水法》的要求實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加快水務管理一體化的進程。
(山西省節水與水資源保護研究課題組)
(山西日報)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