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27日,2024(第九屆)供水高峰論壇首次來東北,即將在沈陽舉辦。
凝心聚力擘畫新藍圖,團結奮進譜寫新篇章。作為具有英雄基因的城市,沈陽正踔厲奮發,聚焦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一樞紐、四中心”。從錨定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到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沈陽正以奔跑者的姿態,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責任擔當,開創更大作為!
在一本《品味中國30城》中,提到沈陽以“豪爽者有如沈陽”為題,沈陽有“豪氣”,是世人的感受。去了解沈陽這座城市,就不難理解沈陽人的豁達、自信,都與歷史的沿革相系,與城市的發展相融。
沈陽占據著東北大平原最有利的位置和優越的環境。《大清一統志》中“盛京形勢崇高,水土深厚。長白峙其東,醫閭拱其西,滄溟鴨綠繞其前,混同黑水縈其后。”這塊土地上,延續了5000年的文明和近400年的繁華,成為東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歷史的進程再一次傾向東北。在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東北地區的重要使命任務,也是東北振興發展的重大機遇。沈陽作為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重要樞紐,正在振發興舉,備受矚目。
9月25日—27日,2024(第九屆)供水高峰論壇在沈陽舉辦,主題確定為“打造新Zhì供水,助力區域振興”。“Zhì”:引領高質量發展,“質”保未來;“Zhì”:推動智能化轉型,“智”引未來;“Zhì”:創新體制機制,“制”定未來。“質”“智”“制”三重內涵的有機疊加,驅動區域振興發展,煥發新時代城市供水的生機活力。
01光輝過后的跌宕與希冀
穿城流淌的渾河,給沈陽這片土地帶來靈氣和生命力,從遼金繼起,沈州中興到汗王建都,沈陽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
1625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將都城遷定沈陽,更名為“盛京”,意為“興盛之城”。皇太極在此建立了中國清朝,上諭曰“天眷盛京”。一個王朝從這里起步,在華夏大地上開創了近300年的歷史。自此,沈陽躍升為一國之都,因此留下了“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盛名。
金戈鐵馬,烽火更迭,成就了沈陽的曠世風華。“於鑠盛京,維沈之陽。大山廣川,作觀萬方。”康熙帝在《盛京賦》中,記錄了沈陽的地域廣袤、物產豐饒、人物俊彥。獨特的地理和悠久的歷史人文,造就了沈陽這個充滿個性的城市和城市人格,開放包容的心態、強烈的爭先意識、淳樸的血性情懷。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五計劃”將發展工業化建設作為立國之本。沈陽憑借所處東北亞地緣政治優勢,完善的各類工業體系、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為當時新中國重工業與裝備制造業基地。
大企業,大煙囪,大鋼廠,各種影視作品對東北工業化社會的演繹,勾起了不少沈陽人相似的集體記憶,蘊藏著沈陽人無限的驕傲與榮光。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鑄造國徽、第一臺普通車床、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300余項“新中國工業第一”,以及沈陽人奉獻、報國的工業文化精神,贏得了共和國“裝備部”和“工業長子”的美譽。文獻統計,在新中國建設的前30年里,沈陽市向全國輸送了近40萬中高級人才,提供機床20多萬臺、變壓器2億多千伏安、冶金設備60多億元,是國家投資的3倍。
在后來的時代變革中,地緣政治的變化,東北亞的困境,影響著東北市場經濟的發展,沈陽也一直在尋找破局的方向。
2003年,“振興東北”被確定為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決策,沈陽作為東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率先發出了“振興東北,東北看遼寧、遼寧看沈陽”的聲音。
秉承著開放與包容的個性與原則,沈陽敞開胸懷,建大市場,迎接八方來客。一方面,沈陽借助已有的重工業積累,積極改革變化振興老工業基地。形成了汽車、機械、化工等支柱產業,成功走出金杯汽車、華晨寶馬、沈陽制藥等影響全國的品牌。
另一方面推動新產業的優化升級,1988年成立高新區,建成機器人、數字醫療設備、IC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生物醫藥、互聯網+醫療健康等一批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出東軟集團、新松機器人、芯源微電子、拓荊科技、成大生物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貢獻出眾多高精密、高科技的產品。
如2018年平昌冬奧閉幕式 “北京8分鐘”中與24位輪滑運動員共舞的24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及比賽提供應急電源保障的氫能源發電車核心部件“磁懸浮儲能飛輪”,許多事關民生和國家發展的重大項目上都出現了沈陽制造的身影,一改人們對東北工業制造“憨粗”的刻板印象。
在許多積極的變化中,沈陽的經濟迸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2023年,沈陽GDP8122.1億元,增速6.1%,高于全國0.9個百分點,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東北地區考察,對東北全面振興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而沈陽從未辜負過這份期待。全力以赴,加速前進,正以全新的姿態深化改革,凝聚力量、激發斗志,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積極謀求央地合作的過程中,從新能源、集成電路、汽車、航空、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主動出擊,與中央企業集中簽約,總簽約額近3000億元,崛起之路正在加速,成為東北振興發展的增長極。
02文化積淀的厚積與薄發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