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8-26 10:2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代維昭
7月7日,瀚藍環境(600323.SH)披露提示性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通過間接子公司瀚藍(香港)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以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收購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01381.HK),交易完成后,粵豐環保將成為瀚藍香港控股子公司,并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本文作者、E20特邀研究員代維昭通過對瀚藍案例的系統性研究,認為瀚藍的十四五戰略規劃制定、實施過程值得其他環保國企研究借鑒。本文中,作者主要從戰略管理角度分享一些對瀚藍這次大并購的思考。
7月7日下午,瀚藍環境(600323.SH)披露提示性公告,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籌劃通過間接子公司瀚藍(香港)環境投資有限公司提出協議安排計劃,以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要約人將持有粵豐環保約92.77%股份,除上述股份外的其余股份由標的公司原控股股東臻達發展有限公司繼續持有。公司最終實現通過瀚藍香港控股粵豐環保。本次交易擬采用現金方式,示意性注銷價暫定為4.90港元/股,100%股權對應的整體金額為119.5億港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瀚藍環境生活垃圾焚燒投資運營總規模有望達A股第一,行業前三,穩居固廢處理行業第一梯隊。今年的新“國九條”明確強調:“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瀚藍的百億并購案恰逢其時,也被視為環保產業存量整合時代開始的標志性事件。
“十四五”進入收官期,瀚藍的十四五戰略規劃進展順利,各方面目標都一直處于超前完成狀態,隨著粵豐并購的正常落地,將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戰略目標。
最近,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提到,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GDP將達15萬億。十五五期間,環保企業緊跟國家戰略,發展空間巨大。
毋庸諱言,環保的行業特點決定了環保國企在行業里的核心地位,環保國企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行業總體社會貢獻大小,研究如何做好環保國企,意義重大。
瀚藍環境從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一家區屬自來水公司起家,二十幾年來穩健成長為行業典范企業以及環保國企的優秀代表。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對瀚藍并購案例背后的經營管理細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深入思考瀚藍的發展歷程給其他環保國企帶來哪些啟示:
■ 百億并購,即使放眼整個A股市場,也屬于大宗并購案,為什么瀚藍作為一家區屬國企,能做這么大手筆的并購?
■ 粵豐也是一家非常優秀的環保企業,并購這樣一家焚燒規模比自己還要大一些的企業,瀚藍能消化的了嗎?
■ 瀚藍2000年上市以后這些年實現了非常穩健的持續增長,一步步成為行業標桿企業,這背后有什么經營管理上的奧秘?未來還有哪些挑戰?
■ 十五五是環保國企機遇期,從行業角度看,這次瀚藍并購案例對其他環保國企的十五五戰略規劃設計及實施有什么啟示?
有幸在2020年與瀚藍團隊深度共創了十四五戰略規劃,近幾年也一直關注瀚藍的發展。通過對瀚藍案例的系統性研究,個人覺得瀚藍的十四五戰略規劃制定、實施過程值得其他環保國企研究借鑒,下邊主要從戰略管理角度分享一些對瀚藍這次大并購的思考。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01
百億并購不是偶然,“并購”是瀚藍發展史上不斷展現的“關鍵基因”。
有句話說的好,“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歷史往往會不斷重演。
瀚藍環境前身為南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通過資產重組進入供水行業。依托供水業務,自2000年上市以來,做了11宗重點并購,梳理這五個戰略規劃期內的主要并購,業務變化的脈絡非常清晰:
■ “十五”期間(2000-2005),并購平洲污水廠,進入污水處理領域;
■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并購南海環保電廠,進入固廢處理領域(生活垃圾);
■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并購南海燃氣,進入能源供應領域;特別是2014年,并購創冠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規模從 3000 噸/日增加到 14350 噸/日,增加了近4倍,并實現了垃圾焚燒項目的全國布局,被業界成為“蛇吞象”級別的經典案例;
■ “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并購駝王生物,進入農業垃圾領域;并購國源環境,進入城市服務(大市政)領域;
■ “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并購新源中國,固廢處理業務實現國際化......
瀚藍通過這些并購,不斷拓展業務領域,從一家地方性公用事業企業,躍升為全國性綜合生態環境服務企業,并開始走向世界。業務范圍從單一供水擴展到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能源供應、城市服務等生態生活全產業鏈。員工從300多人增至超2.5萬人,服務范圍擴展到全國35個城市。
事實上,每家成功的企業都至少有一個決定自己比別人干得好的“關鍵基因”,這個基因往往從一個最原始的專長開始,利用它,訓練它,呵護它,看著它一點點長大,不偏離它,這是很多成功公司的底層密碼。
編輯: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