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海區桂城街道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已經建設完成,正在進行工藝調試。這是南海區首個全地埋式結構、設計出水標準達到地表水質準Ⅳ類標準的大型地下式凈水廠。該項目把地下污水處理和地面科普教育有機結合,未來將有效助力桂城創造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
預計10月“面世”
項目建設進入沖刺階段
自2021年6月正式動工,目前,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已經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項目有關負責人透露,截至2024年7月底,地下部分(基坑支護工程+箱體工程+設備安裝工程)已100%完成,當前正在進行工藝調試中,計劃8月底能完成聯合試運轉的工作。
桂城街道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項目效果圖。項目方供圖
除地下部分設備的工藝調試、聯合試運轉外,地上部分的施工也在加緊推進。現階段,地上公園部分施工進度達50%,預計今年10月份能全面竣工并通過驗收,計劃10月底投入使用。
水質凈化廠投入使用后,總服務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服務范圍包括桂城街道、桂瀾路以西及東二社區,日處理污水量可達10萬立方米/日,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平洲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壓力,避免污水外溢風險;另一方面還可以匹配千燈湖周邊區域發展的污水處理要求,實現汾江河流域及四鄉聯圍水質長期穩定達標。
施工難題前置解決
智慧化建設管理貫穿始終
臨建區域場地不平整導致測量放線較為困難、施工紅線內緊鄰周邊市政道路且標高相差較多導致現場總平圖布設困難……在前期建設過程中,項目組也遇到過諸多困難。
為了順利解決施工難題,提高工程建設質效,工程借助“數字建造(BIM)協同平臺”,通過場地分析、三維場布、施工動畫等方式,最終形成工程項目總平圖,打造全生命周期項目建設數字化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施工問題前置化。
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應用BIM、GIS、AI、AIOT+5G等前沿技術,“數字建造(BIM)協同平臺”可以實現各方全過程的數字化協同管理,提高工程建設效率與質量,降低管理成本及風險。
地下水質凈化廠部分已完工。項目方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還將與瀚藍環境開展合作,采用“瀚藍排水智慧管理平臺”,未來打造成為全天候無人值守的智慧型水質凈化廠。“本工程通過智慧大屏,中控制及PLC系統全面控制廠下設備,通過在線監測、在線控制等,達到少人值守甚至是無人值守的目標,實現智慧化控制。”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
圖為地下水質凈化廠的內進網板式細格柵,可以攔截和清除進水口處較小漂浮物,保護水泵和減輕后續工序處理負荷。項目方供圖
踐行綠色生態理念
打造南海生態融合新地標
作為基礎設施工程中的環保工程項目,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無論是在項目設計建設上,還是在污水處理工藝選擇上,都踐行著綠色生態的環保理念。
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項目方供圖
相比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創新采用了多種工藝組合的方式,如“多級AAO生化池+矩形周進周出二沉池+磁混凝高效沉淀池+超濾膜+紫外消毒工藝”,在國內屬于前沿組合,能夠使污水處理后的水質為地表準Ⅳ類,為后續生態環境提升打下堅實“水基礎”。
2023年南海區發布的《“水上南海”“城產人文”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構建綠美韌性的水生態格局、創新綠色活力的水經濟模式、塑造人水和諧的水生活空間、建設交旅融合的水交通體系、彰顯水文相依的水人文力量”5大戰略行動。作為南海區首個大型地下式水質凈化處理廠,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升桂城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能力、為城市發展提供市政基礎設施和水環境容量保障。
未來,這里將通過廠園教結合的模式進行生態科普教育宣傳,并建有游樂設施、水系廊道、水修橋、海綿設施等,打造人在園中、教在身邊的生態科普基地,讓市民在玩樂悠閑的同時,了解污水處理工藝、污水處理后水質情況等,親身感受廠園結合的現代型水質凈化廠。
2024年1-6月,南海區水環境質量同比改善15.88%,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二,水環境質量呈現逐步改善趨勢。隨著燈湖片區水質凈化廠等環保工程重點項目的建設和投產,將更好地為“水上南海”戰略注入“生態活水”,助力佛山全方位擘畫綠色生態底色。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