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選取最合適的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2022年8月25日,在第七屆供水高峰論壇上,佛山市禪城區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麥偉成,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思考與探索”為題分享了佛山水務環保的經驗與做法。麥偉成分別介紹了佛山市禪城區、三水區、高明區的不同模式和具體情況,通過深入的問題剖析和解決方案總結出寶貴的經驗。
現場發言視頻請點擊
麥偉成
一、 三區城鄉供水一體化模式概述
佛山水務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事業部擁有8間供水廠,供水規模為180.8萬立方米/日,實際平均日供水量約122萬噸/日。供水范圍覆蓋禪城、三水、高明三區,以及佛山新城和南海個別鎮街區域,供水管網總長度約5500公里,服務面積約206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274萬人。
禪城、三水、高明三區的水價不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模式也不同。最早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的是三水區,自2005年啟動,2018年全面完成,采用市政直供的方式,覆蓋了776個自然村,總投資約11.6億。禪城區和高明區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都在2016年左右啟動,現在仍在進行中。截止到2022年,禪城區完成了330個自然村,項目總投資約3.6億;高明區完成了550個自然村,采用市政直供+分散式供水的方式,項目總投資約8000萬元。三個區都是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契機去推動政府進行水價提升,解決供水企業前期投入大導致的年年虧損的經營狀況。
二、 禪城、三水、高明具體情況介紹
(一)禪城區
禪城區農村在上世紀70-80年代已經使用自來水,并以總表躉售方式供水,管網由農村自行建設,至今已使用近40年。當時建設標準相對較低,管理維護缺位,導致時常出現水質水壓不穩、漏損率高、爆漏頻繁,消防水量不足等問題。為此,區政府決定對現有295條自然村的老舊管網實施改造,實現抄表到戶約8萬戶,達成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目標。項目總投資3.6億元,其中村民自籌資金占25%,其余部分由政府與供水企業各按50%承擔。
禪城區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工作內容主要包含升級改造村里的老舊管網、一戶一表改造、建立計量和壓力管理分區、對最不利點壓力監控,也包括把改造后的整個農村建立在線的監測系統,包括GIS、SCADA、運維系統等,覆蓋到村里面每一戶。計劃到2022年底,完成295個自然村的改造工作。
禪城區主要通過改造管道布置的方式,解決村里面管網的水質問題。利用中心城區管網充分發達的特點,把每一個行政村都進行“多路水源”的改造,并通過流量計和水表實施壓力監控。
在管材選用方面,以符合優飲水的標準,綜合考慮農村內施工環境,并結合管材性能、綜合造價和施工便利性進行選擇。特別是在小口徑管道上選用了內襯不銹鋼復合鋼管優質管材。
水表的選型方面,為響應佛山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最終選用了目前最新一代帶5G技術的NB-IoT無線遠傳水表。
在整個改造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禪城區位于中心城區,村民對于“水改”工作理解不充分,推動起來有一定的阻力。解決時需要做好宣傳宣貫工作,依托鎮街、區政府的主導力量,加強與行政村委的溝通,詳細解讀村供水一體化政策精神;發動村居積極參與“水改”工作。
(二)三水區
三水區的村村通自來水工程,于2005年8月開始啟動,經過13年的不斷努力,776個自然村全部接通自來水,實現城鄉一體化同網同質供水。
三水區的主要工作內容圍繞建設北江和西江兩大水廠,并通過城鄉聯網供水開展市政供水管網連通并延伸至每個自然村,實現“六統一、一到戶”,即“統一規劃、統一供水、統一管網、統一水質、統一管理、統一水價、抄表到戶”。在此期間,關停了很多小水廠,逐步建立起 “西北江雙水源供水互為備用”的安全保障體系,有效避免了水源水質污染和大面積停水事故的發生。
資金籌措主要通過政府,企業和村民各出一部分進行,其中水廠建設由供水企業承擔,管網部分則由區、鎮、村三方按4:3:3出資比例進行實施。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鄉村管網需要長距離輸配水,各村級分散,無法形成環網供水,且通水后村民使用自來水的意愿不高,仍然存在地下水與自來水互用的情況,導致自來水黃水濁情況時有發生,需要供水企業定期到各村居進行排水措施,去解決水質問題。
(三)高明區
高明區屬于比較偏遠的區域,面積有938平方公里,自然村落多且比較分散,地勢高低差異較大。2010年之前,大部分農村都是自行取用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為水源,2011年區政府正式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
高明區和禪城區、三水區不一樣,沒有在管網上進行全部統一,而是利用自身的特點,對于離城鎮較近、市政管網可延伸接駁的地區,優先考慮市政管網延伸供水;對于不具備市政管網建設的偏遠地區,通過小型超濾膜水處理站的方式解決。
從2017年到2022年間,建成了100余座小型集中式水站。這些小型集中式一體化水處理裝備,以超濾膜技術為主,出水水質更加穩定、安全、有保障,出水口感仍然是村民熟悉的家鄉味,因為水源還是原有的地下水或地表水。
與小型集中式裝備一體化設施工程同步建設的,還有市政供水管網延伸接駁工程。2017年,完成了楊和鎮8條自然村的管網延伸工程。2021年,完成了77條自然村市政供水主干管向農村延伸和接駁工程,惠及人口約1.8萬人。
高明模式的成功推進離不開“多方聯動”。因為單靠供水企業推動這么龐大的工程,會非常困難,所以需要相關部門,特別是鎮一級的政府,明確各個主體的責任和分工,把供水企業、政府相關部門、村委村民發動起來,融入到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當中。同時也成立了很多指揮部,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落實工作。除此之外,水費收繳也一直是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中的難點,需要加強宣傳,改變村民對飲用水的意識觀念。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