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將20多年的管理學實戰經驗和《道德經》的解讀相結合,撰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于2024年7月正式出版。
本公號自2023年7月9日以來,節選了書中部分篇章進行發布,引起行業內的廣泛關注,也收到不少讀者的閱讀反饋。
不少讀者將自己的感悟梳理成文,反饋給了我們,本文為原北京首創環保集團市場發展中心副總經理方小鋒的閱讀感悟。
后續,本公號將陸續推出系列讀者反饋文章,并將選擇優秀內容整理成冊——《流水拾花錄》,以饗共賞。
說起《道德經》,常常理解為出世之學;談到管理,常常理解為入世之學。薛老師把常人之以為的出世之學與入世之學耦合一體、不落二邊,并將所證之知“奉”于求知之人,實為“大善舉”。薛老師嗑經之旅實在難得,用他自己的話講“差點兒走火入魔”,但能尋門而入,又能破門而出,真為“大境界”。吐絲成繭已屬艱難,破繭成蝶更是少之又少了。該書汪洋辟闔、不拘小節,如入逍遙之境,讀來感觸頗深。
記得趙林教授在《西方哲學史講演錄》的自序中講過:“現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費文化中,哲學這種深刻的東西已經成為一種不合時宜的怪物?,F代人需要思考本質,他們只相信現象,因為他們看穿了本質只不過是人自己虛構的一個幻象?!蔽覀兺鶎︼@性的東西、能夠感性直觀到的東西過于關注,而本質、道、規律往往藏在幽冥處、極微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能夠主動去成為“有道者”,確實艱難。既然世道愈艱,就越要做“有道者”,入世者如果想順便、出人頭地,其實是需要做“有道者”的個人定位的。成為“有道者”,首先要“見道”,要見道就要資糧具足(知和行的積累),具足的過程就是“格物”之路,如能見道,必心生“法喜”,我想這可能是薛老師寫本書的“沖動”之一吧。
善于“奉”。所謂“奉”,就是恭敬的、無欲的獻出自己對世道的理解和行為。而不是“說教”,高高在上的強迫賜予?!胺睢背鲎约旱闹R、經驗、能力、價值以享他人,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批判,進入反思、再思、重思的環節,從而不斷迭代、升維?!兜赖陆洝返谝痪湓挕暗揽傻馈⒎浅5馈本兔枋隽擞谜Z言體系描述終極實在的言語困境,即便是這樣,老子也繼續說了五千言。后人每一次對其注釋、解釋,或是悟道的過程,或是認知上的穿越未來,或是發展上的積極揚棄。“奉”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善”,過程就是“至善”。“?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做產品、做管理皆是如此,產品要能激發客戶的“善意”,管理要能激發團隊的“善意”(企業在定制度時,是把員工當作“善人”還是“不善人”,這是初心??上Ш枚鄷r候我們制度的確立卻是建立在員工是“不善人”這樣的假設之上,制度的發心就是“不信任”,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很容易激發更多的“惡”。其實你越信任,他越有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用,否則短期或有所得,長期必有大失)。無論是看待“善人”還是“不善人”,無論是看待“善產品”還是“不善產品”,都要盡量發現和學習其長處和優勢,而不是死盯著其缺點以求自我心里平衡,甚至心安理得的沉淪。有時我真的感覺每一個企業家、老板都是慈善家,于己要養家糊口,于員工要發工資、交社保,于銀行要支付利息,于國家要上繳稅收,于社會要承擔責任,沒有“大善心”哪有此等“大善舉”(了解更多內容點擊: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
擅于“用”。陰陽相生、有無相纏,即所謂“玄”;一說“玄”,即是說有,再把有無掉,玄之又玄,以觀眾妙之門。“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期徼”?!盁o欲”“有欲”是“觀”的兩種主體狀態,人在“無欲”之時能觀物之妙,在“有欲”之時能觀物之徼。妙是萬物之始生,徼有“歸終”之意,“歸終”和“成”有關。所以,常無欲,以觀萬物之始生;常有欲,以觀器物之所成。當我們說起“成”的時候,“器”這個字就出來了,所以人能夠使物成為器。而使物成為器的過程,叫做“用”?!拔铩备捌鳌笔遣灰粯拥?,比如筆是物,但是當你沒有用它來寫字的時候,它不是器,它之所以能夠變成器,是因為你用它來寫字(當然你也可以用它來拆快遞,此時它是刀這個“器”的替代品)。物要成器,一定是人把他它放在一個“用”的關聯的整體當中。用的過程就是使物成器的過程,就是物的價值化過程,就是人的勞動實踐過程。正所謂,出世以觀萬物之始生,找到規律、本質、道;入世以用萬物而成器,創造價值。企業、個人無不如此,企業在世界上存在的價值即是企業的使命,個人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即是個人使命,出世找到規律,入世創造價值,陰陽相對、有無相生(了解更多內容點擊: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上 |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下|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舍得“無”。企業有所成,個人有所成,以世俗的、物質性的標準,往往用財富和地位來衡量。內心能不能放下這種“物質性”,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三無之境。把過去歸零,從新開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放下?薛老師提出“減、戒、靜”三法寶:“減”,對個人來講就是減掉無效的、無意義的思考、活動和行為,對企業來講就是減掉無價值的成本、流程和管理活動;“戒”,就是做事要有紅線底線,戒掉不良價值觀、不良行為;所謂“靜”,就是能夠不浮躁,不受外鏡之干擾,達到“坐忘”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睆闹沟降茫莻€多么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啊。反觀企業和個人,往往很容易陷入“成功的幻象”之中不能自拔,地位越高、財富越多,越是如此。其實企業或是個人真的到了某種高度,個人不再是“一個人”、企業不再是“一個企業”,都是社會的了。到了這個時候,企業和個人以后的行為可能只剩下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大智慧;以后的思維,恐怕更多的是琢磨怎么把有用之用(有)變為無用之用(無),又怎么把無用之用(無)變為有用之用(有)了(了解更多內容點擊: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用“接化發”來讀書)。
可惜吾輩很難脫俗,往往如柳宗元《負版傳》中的小蟲:負版是一種善于背東西的小蟲。它在爬行的過程中,無論遇見什么東西,都會拿過來背在背上,走的路越多,背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直到爬不動。人們見它可憐,便替它除去背上之物??墒侵灰€留有一絲力氣,仍要不停地抓取東西,最終耗力而盡。“窮力舉重,不能為用”,度得量力而為,多么痛的領悟!
敢于“弱”?!叭跽叩乐谩?,尤其企業或是個人在遭遇逆境時,往往會低估這個逆境的時間長度,從而“用強”闖關,往往使得事情變得更糟糕。曾經環保行業有三個熱門詞:穿越周期、轉型、第二曲線??墒侵芷诘降子卸嚅L,誰也說不清,“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轉型?過去的多就是未來的少,抓住過去的所謂的“多”(其實是少)去搏“未來之多”,不容易。第二曲線?其實很多企業要么處在第一曲線業務衰落,甚至消亡,重新尋找第一曲線的發展階段(轉型、重新開始);要么處在尚未形成自己的業務基本盤(相對穩定的客戶、產品、收入、利潤和現金流),而奢談第二曲線的階段。無論是穿越周期也好,重新尋找第一曲線也好,還是創建第二曲線也好,一定從“弱”中找到道之用。從企業或是個人歷史上形成的優勢和能力特征中,撥開現有的用的器物關聯的業務面紗或是現象,找到那個在極微之處的“妙有”,然后發現、構建其新的應用場景,建立新的用的器物關聯,即所謂從有用到無用再到有用的過程。莊子在《逍遙游》中講的“不龜(jūn)手之藥”即是如此。宋國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冬季皮膚凍瘡藥的人(不龜手之藥),祖祖輩輩以漂洗棉絮為業。有人聽說了,想用百金買他的藥方。全家人在一起商議決定,既然賣藥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那就把藥方賣了。買者得了藥方,便用它去說服吳王。冬季越國來犯吳國,吳王讓他統帥,與越軍水戰,把越軍打得大敗。吳王便將一塊土地封賞給他(裂地而封)。藥是一樣的,有的人靠它“裂地而封”,有人靠它“一次百金”,有人靠它賺著漂洗棉絮的辛苦錢,就是因為用途不同。有時我也在思考,咱的“不龜手之藥”是啥?如果真能找到,所謂穿越周期也好、轉型也好、第二曲線也好應不是難事。
關于管理,書中有兩個評說可謂一針見血。
一是,做管理不能過于迷信制度剛性,而忽視文化的軟作用。好的文化是專有性的,套在其他企業身上是不適合的,抄來他家的文化,也是水土不服;好的文化是包容性的,和而不同,既有大家的共識、共性,又允許不同員工的個性;好的文化是高層踐行的,而不是控制下屬的、洗腦的工具;好的文化是外化于行的,是“以行證道”的,是在體現在企業“研產銷供、人財法事”等各個價值環節的業務和活動中的,而不是空洞的宣教;好的文化是相對穩定又可以重新詮釋的,“抱一以為天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了解更多內容點擊: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用“接化發”來讀書)。
二是,不能把管理完全工具化、科學化。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講到管理學,第一句話就是:管理學是50%的科學性和50%的藝術性的結合。有時候做管理很容易陷入“追求邏輯完美的、完全科學性的目標”之中,這是幻想。即使完全邏輯性的數學學科,有理數之外還有無理數,所謂無理數就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不能預測)、不能用分數表達(不能比較)的數。搞戰略管理的目的不是去“尋找確定性”(報時),而是去建立“管理不確定性”的體系(造鐘表),通過體系提升不確定性中確定性的概率;搞標桿學習的目的,不是機械的模仿(抄襲),而是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獨特優勢并發揮之,找到未來商業成功的能力短板并建立差異化的改善行為。
最后十分感謝薛老師無欲奉書,我之所言實為“一管之見”,以供批判。
關于作者:
方小鋒
曾任北京首創環保集團市場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企業發展中心總經理,北京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中煤能源集團天津分公司業務經理。
如需購買《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可掃描圖片下方二維碼: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