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工作的思路,就在上周,我們召開了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首先是對重點領域開展外部監管的制度性安排。近年來,祁連山、秦嶺等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凸顯對生態這一重要領域實行外部監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生態環境部門是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履行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外部監管職能,監督自然資源的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履行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是否到位。其次,生態監管是對自然資源公益屬性的監管。自然資源既有經濟屬性又有生態公益屬性。生態環境部門是代表生態公益屬性的監管,側重于監管自然生態的服務功能,評估在區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再有,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從方式方法上是問題導向性的監管。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主要是瞄準問題。無論是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估,還是督察執法,目的都是發現問題,推動整改,舉一反三,形成長效機制。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發現問題、交辦整改、監督執法、督察問責這條主線開展工作。最開始從發現問題入手,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監測和針對性評估,既要用好常規生態監測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現代化遙感監測手段,不斷提高監測主動發現問題能力。接著是推動問題交辦整改,不僅要建立生態環境部門內部工作協同機制,還要加強與部門,以及與地方的協同聯動,確保問題有效交辦并推動整改到位。最后是強化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進一步強化“綠盾”行動,嚴肅查處生態破壞行為并嚴格問責,不斷夯實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根基。
謝謝!
裴曉菲:請大家繼續提問。
光明日報:光明日報記者提問。
今年初,生態環境部發布并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提交了《中國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請問這一計劃有什么亮點?在哪些方面與昆蒙框架的長期目標和行動目標是一致的?生態環境部后續將如何推進該計劃的落地實施?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是締約方履約的核心工具,在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的統籌領導下,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協力做好戰略行動計劃的更新修訂,中國是“昆蒙框架”通過后第一個完成戰略行動計劃更新的發展中國家,為“昆蒙框架”在國家層面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全球樣板,進一步彰顯了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的擔當與作為。
這次更新修訂,是以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對標“美麗中國”建設,全面銜接“昆蒙框架”目標,提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2030年目標和2035年目標,并且圍繞四個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和75個優先項目。首次設置了優先行動目標,增加了量化指標,明確了中國對“昆蒙框架”所有行動目標的貢獻,包括備受關注的保護地、生態系統恢復等目標。
新版的戰略行動計劃從結構到內容,從目標到任務都進行了優化和調整。首次將宣傳教育、企業參與、全民行動等納入了主流化行動領域,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體系。同時,將生物多樣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標和手段,以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另外,將執法監督、投融資等列為優先行動,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能力。還有就是突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中國特色的實踐舉措,為全球貢獻了生物多樣性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還將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4-2030年)》,全面推動戰略行動計劃的落地實施,為遏制并且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去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秦嶺地區跨區域的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想請問生態環境部建立秦嶺機制是出于怎樣的考慮?下一步將會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秦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現實來看。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違規開發等生態破壞問題時有發生。從整體來看。秦嶺主體在陜西,但地理范圍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據地理單元開展整體保護十分必要。比如,大家熟知的丹江口水庫,位于秦嶺的湖北、河南交界處,但實際上水庫70%的水量,來自秦嶺陜西段的漢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協同保護才能確保秦嶺的生態涵養功能,實現“一庫凈水永續北送”。
基于以上考慮,去年12月,我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在西安召開首屆輪值聯席會議,指導陜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秦嶺機制”的目的是在加強數據共享、共商共治、聯合調查、科技支撐、合力宣傳等方面實施區域聯動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
“秦嶺機制”建立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印發2024年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明確各省任務要求和聯合行動。二是初步完成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掌握秦嶺生態家底。三是組織開展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實現秦嶺地區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下發兩批疑似問題并組織各省開展現場核實,對生態破壞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秦嶺機制”,指導地方聯合編制秦嶺生態保護規劃;定期開展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推動數據共享;每兩個月向6省1市推送衛星遙感發現的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線索,組織6省1市聯合開展實地核實和督察行動,督促問題整改;充分發揮“1+7”統籌協調機制作用,推動7省市加強合作,助力秦嶺生態保護邁上新臺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