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保障是供水服務的首位工作,如果水質不合格,一切無從談起”,9月13日,山東省城市供排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賈瑞寶在“2023(第八屆)供水高質量發展論壇”從行業專業視角出發,分享新國標背景下飲用水水質全過程風險管控對策與建議。
結合論壇“中國式現代化下的新供水”的主題,賈瑞寶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介紹:一是行業需求新挑戰,二是飲用水國標體系新變化,三是全過程風險管控新探索,四是優質供水新愿景。
賈瑞寶 山東省城市供排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
一、行業需求新挑戰
根據中國水協調研成果,當前城鎮供水行業存在三個突出共性問題:一是行業公益定位不清,具體體現在政府投入不足、企業政策性虧損;二是行業外部條件復雜,具體體現在水源條件復雜、設備材料存在安全隱患、突發性事件頻發;三是行業管理水平不高,風險管控機制不健全、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產業集中度低。
為保障城鎮供水系統“龍頭水”水質達標,水源、水廠及管網應實現全流程精準水質管控,且需預留必要的裕度。舉個例子來說,出廠水如果按照1NTU來管控,那么經管網系統到龍頭時水質就不能達標,因此全過程風險識別和控制非常重要。
國家層面從2015年“水十條”首先提出“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管控,并要求信息公開;去年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以下簡稱“新國標”)發布后,住建部和水利部也隨之下發了規范性政策文件,要求加強水質監測檢測和衛生監督、推動智能化管理;建設部今年3月份發布了《住建部2023年度城市供水水質抽樣檢測通知》(建辦城函〔2023〕32號),要求全國縣級以上自來水公司按照新國標進行摸底調查。
東南沿海省市在高品質飲用水建設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提出了《浙江省城市供水現代化水廠評價標準》,對出廠水渾濁度等指標提出內控要求,且均嚴于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江蘇省城市自來水廠關鍵水質指標控制標準》,明確提出水廠出廠水和工藝過程水的關鍵水質指標內控要求、檢測頻率及推薦方法;深圳、上海針對2006版國標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地方標準。
新一屆水協成立以后,制定了2035年行業發展規劃綱要,在飲用水方面提出了要保障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供水安全,并且站在全國角度,對出廠水濁度提出了較高要求:控制在0.5NTU以內,有條件的到0.3NTU。
新國標把一些新污染物納入了擴展指標或者參考指標,生態環境部也明確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4類污染物定義為新污染物。相較于常規污染物,新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的風險未知,且尚未納入管控,為下一步帶來新挑戰。
二、飲用水國標體系新變化
新國標于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其主要特點包括:注重科學消毒,滅殺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保證消毒副產物可控;更加強調感官性狀管控,提升老百姓的感知;關注新污染物管控;考慮普適性和差異性;水質評價城鄉采用一個標準;水質管控要落地;評估方法對標國際。從具體指標來看,水質指標由106項改為97項,其中增加4項、刪除13項、調整8項限制;參考指標由28項改為55項,其中增加29項,刪除2項,具體見下圖:
新國標技術內容變化
與此同時,配套的《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將于今年10月份實施,新增77項方法,修編7項方法,刪除34項方法,提高了檢測方法的靈敏度、便利性和自動化程度,補充了部分指標監測方法,拓展了質譜技術應用范圍。因此,供水行業將面臨監測技術、設備、模式的智能化改造過程,新版檢驗方法也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
賈瑞寶提到,各種水質問題都應有其對應的技術解決路徑,從而達到優水優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效果。地表水源與地下水源都有其較為典型的水質問題,對于地表水源來說,病原微生物問題可采用多級屏障消毒技術、嗅味問題可采用強化預處理技術或臭氧活性炭技術、新污染物和消毒副產物可采用高級氧化技術。對于地下水源來說,鹵代烴(四氯化碳)問題可采用曝氣吹脫技術、硬度(暫時硬度)問題可采用誘導結晶軟化技術、硝酸鹽問題可采用離子交換或電滲析技術。
三、全過程風險管控新探索
除了技術方面的變化,新國標在管理內容上也有做出了改變,對一些名稱和定義進行了修改,具體見下圖。整體來看,新國標強調了全過程管理理念,明確了標準的技術屬性。其中對供水行業影響較大的變化是刪除了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的暫行規定。
新國標管理內容主要變化
面對這樣的變化,下一步供水行業應如何進行日常管理呢?新國標回歸技術屬性,刪除了涉及飲用水管理方面及水質監測的相關內容,而目前《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和《城市供水水質標準》也仍在修編當中,這就導致了雖然有技術指標但是缺乏執行管理標準。
山東省城市供排水水質監測中心牽頭制定了一套城市供水全過程的管控團體標準,借鑒HACCP技術方法和管理理念,結合城鎮供水系統運行管理現實需要,針對性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參照GB5749-2006,建立“供水系統全過程水質風險分析表”,明確需重點管控的關鍵指標。通過對取水、輸水、凈水和配水等環節關鍵控制點及顯著危害分析,提出了23項出廠水內控指標參考控制值,加強供水全過程管控,確保龍頭水水質穩定達標。
目前業內多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將現行有效標準中指標檢測值對照各自類別的評價標準,確定各項目的水質類別,最終水質類別由最差指標決定,可直接了解水質狀況與評價標準之間的關系。但該方法對水質要求嚴格,總體水質評價結果通常會偏低,各評價參數間互不聯系,無法全面反映飲用水污染綜合情況。飲用水水質是一個復雜體系,需要通過標準的制定并優化評價方法,從綜合視角評價水質情況。
賈瑞寶分享了美國飲用水水質“達標”評判體系,希望能對國內水質評價方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價值。美國將飲用水達標評判分為四個維度:檢測報告、健康標準、顧客信任法和公共通告。水質“達標”與“不達標”不是通過檢測值和限值的簡單比較得出,而是通過水質數據、水質公告、水處理工藝等系統評估判斷。針對不同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達標計算方法,如具有明顯季節變化的指標采用全年檢測值的平均值來判斷是否達標。如一定時間內,90%或95%(水樣滿足標準要求,即為達標。我國通過規定微生物限值保證微生物安全,未采用CT值(消毒劑有效濃度×有效接觸時間)作為微生物消毒滅活的判定依據;美國標準把渾濁度作為微生物學指標,并規定處理技術的效率保證微生物安全。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