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供水企業來說,供水企業是所在地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制定優化舉措的輔助決策者和最終的具體執行者。不斷優化供水接入的過程,也是供水企業刀刃向內、不斷倒逼企業優化業務流程、服務提升的過程。這幾年,各城市之間即互相借鑒又別出新意,推出了頗具地方特色的優化供水接入營商環境的做法,形成了不少地區模式。
“獲得用水”指標作為由國家發改委構建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之一,被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及供水行業所高度關注。2023年,世界銀行最近啟用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簡稱B-READY),其中變化之一就是新增了“獲得用水”評價內容,我國的優化供水接入營商環境成效將首次參與世行評價,各地的工作在持續推進。
多年來,在國家“放管服”改革浪潮中,各地供水企業調動投入大量資源,依據國家條例,進行了優化報裝流程,提升辦事效率等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營商環境的優化涉及到千頭萬緒,在推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和難點,如配套政策一言難盡,加之優化“獲得用水”的考核壓力巨大,供水行業或主管部門投入很多,但效果不明顯,甚至違背了初衷……如何在推進過程中更加科學系統的進行,各地都在探索中思考。
對于供水企業來說,供水企業是所在地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制定優化舉措的輔助決策者和最終的具體執行者。不斷優化供水接入的過程,也是供水企業刀刃向內、不斷倒逼企業優化業務流程、服務提升的過程。這幾年,各城市之間即互相借鑒又別出新意,推出了頗具地方特色的優化供水接入營商環境的做法,形成了不少地區模式。
01不斷進階的供水接入營商環境工作
自2013年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明確了“建設制化營商環境”的目標之后,我國開始了營商環境優化工作的摸索。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把獲得用水用氣列為一級指標,我國有關“獲得用水”便利化改革在參考世行標準、獲得用電的經驗之外,形成了更加清晰的改革方向,工作力度也開始加大。
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立足中國國情,在學習借鑒國際營商環境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組織對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縣級市等41個城市開展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自此,中國城市之間開始有了橫向比較營商環境、放管服改革推進成效的工具,成為“營商環境便利度高”、“市場主體獲得感強”的標桿城市,更是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標之一。
從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129號文”、《城市供水條例》(征求意見稿)、《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城鎮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等國家層級的條例、函以及辦法密集發布,對政策覆蓋面、供水接入費用、信息公開、定價成本規制等方面作了要求,明確了行業是“具有社會公益性的市政公用事業”這樣一個定位,公開、透明、可監控將是常態,對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條例同時框定了優化供水接入的政策設計的邊界和規則,對獲得供水的環節、耗時、申請材料數以及收費等多方面提出了優化的方向,各地圍繞“獲得用水”考核相關的流程、耗時、服務質量等6項指標不斷改進和提升,對于供水企業的服務速度和服務品質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服務速度方面,各地水司主要針對申請用水環節進行優化,大幅縮減申請材料,將申請方式進行電子化等等,將流程進行高效的壓縮與合并,有效的提升辦事效率。在服務品質方面,一些地區的嘗試如“服務前置”提前介入項目建設、提前規劃用水方案的服務、結合智慧水務的工作建設鋪設智慧水表等特色措施。
比如杭州水務較早推出“服務前置”提前幫助企業展開規劃;廣州水務則通過用戶參與包裝流程來提升用戶后續對這些資產維護的社會責任感;南京于 2018 年較早實現了移動端水電氣等過(立)戶與不動產登記聯動辦理,便利二手不動產供水過戶的同時,優化了供水公司對于用戶信息的管理等等……不少水司在后續運營中,也嘗試以“雙經理制”的服務模式,保障項目進展。
近兩年,隨著大的政策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營商環境優化工作更加傾向于貼近市場主體,深入了解需求,解決實際難點與問題。在獲得用水方面,政策的設計上更加傾向于服務品質和用戶的感知,在評估內容中引入服務質量,包括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和業務質量、客戶滿意度等評估維度。
比如在最近發布的上海市6.0版營商環境工作方案中,就提出了“公布水電氣網(寬帶)報裝全程服務時限,連接服務滿意率98%以上”的工作要求。國內部分城市也提出了相似的工作要求,如深圳營商環境改革4.0提到的從“政府端菜”到“企業點菜”的轉變,突出服務的轉型,各地方優化供水接入營商環境舉措也在要求中不斷探索進階。
02部分問題與難點
多年來開展的營商環境建設,推動水司的服務差異化,成為了促進供水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破。截止2020年,我國在世行 DB 報告的排名,特別是“辦理施工許可證”的排名不斷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然而在國家“放管服”改革浪潮中,“獲得用水”考核相關指標在不斷收緊,部分地區下達任務的頻率過高,重壓之下,一些供水企業也出現了理解局限、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比如顧不得工程耗時的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精簡報裝流程,壓縮環節時間,一些地區甚至降低非居民用水價格的方式期望提升用戶感知。如2021年開始,陸續在行業相關公眾號上見到“0.25個工作日”、42分鐘完成供水接入的報道,在當前的營商環境相關宣傳介紹中,仍然有企業將0.5個工作日通水、報裝即通水等“唯速度論”作為工作重點,提出了零環節、零申請材料、天數壓縮至個位數、費用為零的極致目標。
行業在辦理時限和環節方面愈演愈烈的“內卷”,給市場一種供水接入“申請即獲得”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邊際效用遞減”情況——供水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將“獲得用水”進行提速,而接入后,市場主體用水是否穩定可靠、水質是否達標合格、水費查詢交納、業務辦理是否便捷高效,咨詢投訴渠道是否完善閉環等方面的關注較少,而用戶更關心的是辦理供水接入的過程中流程夠不夠透明、指引是不是完善、環節有沒有“埋伏”、時間能不能準點等等,滿意度、獲得感并沒有顯著提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